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出去和回來都滿懷信心 返鄉,兩代人的打工歸途
出去和回來都滿懷信心
在井岡山市睦村鄉河橋村油背組,付先輝是個遠近聞名的“能人”。在鄉鄰們看來,“付大膽”點子多、愛折騰、能干事。2017年2月4日,農歷正月初八,《工人日報》記者在付家找到這位能人時他正準備去合作社的果園里看看。
短平頭,沖鋒衣,這位今年已經65歲的老人身上透著一股子與實際年齡并不相符的勁頭。家門口,井岡山市油背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牌子十分醒目。
招呼記者坐下、喝茶,聽明來意,直爽的他打開了話匣子。“說起打工,我可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嘍。”付先輝說,打工前自己也是“公家人”——1976年從部隊轉業回來,先后在縣民政局、縣副食品公司、縣飲食副公司飯店、縣民政福利公司工作過。1989年,已經是原寧岡縣新城鄉副鄉長了。當自己1995年,選擇停薪留職南下廣東開始打工生涯時,身邊人無不表示驚訝。“老付,你今年都43歲了,又是副科級干部了,還出去瞎鬧什么?”“你出去了,孩子怎么辦?外面花花世界,你能掙得多,可花費也大啊。”同事、家人的苦苦規勸沒能澆滅付先輝心中出去闖一闖的小火苗。
“上世紀90年代初那會我們縣民政局辦了個福利花炮廠,當時單位安排我跟隨民政部扶貧工作團去深圳考察,震撼太大了。”付先輝說,正是那次長見識的考察經歷,點亮了自己心中的火苗。就覺得沿海地區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樣,有干事業的干勁。
說服老伴,把孩子寄放在同事家里,在新政策出臺后獲得了組織的同意。1995年8月26日,付先輝正式離家踏上了南下打工路。從最初在東莞一家臺資企業從事管理人事、財務、后勤等廠務工作,再到深圳一家港資玩具廠。付先輝在改革開放的最前線一待就是14年,也帶動了一批老鄉南下務工。
2009年,在57歲,這個別人眼中應該安享晚年的年齡,付先輝又作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辭去在廣東的高薪工作,回家創業。“考慮回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年齡、精力與工作不同步。第二是時機成熟,內地和外地差距在縮小,家里也有好政策,土地資源,勞動力都有優勢。畢竟,打工不是終點站,而是一個跳板,一個提升的臺階。”付先輝說,回來和出去一樣,都是滿懷信心的。
“走,帶你看看去。”騎上電動車,付先輝就馱著記者往果園的方向駛去。“我們合作社現在規模還可以,2011年8月開始成立時只有19戶,現在有71戶了。當時我去南昌、豐城、湖州、吉水等地考察了好幾輪,最終根據本地優勢、氣候環境決定主打‘一茶四果’。現在油茶樹規模600畝上下,奈李、黃桃、蜜柚、香梨110多畝,茶油樹一般要6年后,開始掛果,果樹成熟期則需要4年左右。去年226棵奈李產量就有一萬多斤……”一路上,說起回家這幾年的“戰果”,付先輝顯得神采飛揚。
走進果園,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錯落有致的果林。“我們現在山頂種杉樹,山腰種油茶樹,山窩種果樹。政府一畝地補貼好幾百元呢。”付先輝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有三種經營模式,一種是聯營股份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收益方面農戶與合作社三七分成。第二種是自管制,農戶自己管理種植,費用、哺育。合作社利用政策資金統一規劃、調苗,并進行技術指導。第三種是租賃制,每年給出讓林地的農戶一些固定租地收益。
一片蜜柚樹前,付先輝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成熟季一棵樹可以產180個左右的蜜柚,以4元一個銷售,一棵樹的經濟效益就是700多元。這五畝地有200多株,一年收益近14萬元。他告訴記者,種果樹是個長效項目,規模上去了再加上精細化管理,收益會非常可觀。近幾年,每到春節,他都會邀請村里一些常年外出務工的青年勞動力來果園參觀,“希望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來幫著做,家里也可以致富。”付先輝堅定地說。
編輯:梁霄
關鍵詞:信心 兩代人 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