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國資委“退房令”淪為空文:推出7年多數央企未執行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78家被要求“退房”的央企中,僅有不足20家央企履約退出。地方的情況也差不多。以曾經在2013年率先出臺明文要求 “退房”的南京為例,盡管當時就要求33家市屬國企必須在2013年底全部退出房地產開發,但直到2016年,還有達來房地產開發、南京中北房地產開發、三金地產等國企現身土拍市場,角逐高價地。
中央的“雷霆震怒”似乎無法短期內根治這種痼疾。中央巡視組痛批航天科工后,雖然航天科工隨后制定下發了《關于堅決落實巡視整改要求加快房地產業退出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屬單位在2016年9月30日前完成退出或轉型,最終被同樣有軍工背景的央企保利地產接手,但如此雷厲風行的“退房”舉動并沒有成為廣泛效仿的榜樣,相反,許多“國家隊”仍在加快高價拿地的步伐。
資料圖:市民在海口市區某地產項目前路過
為何“大管家”政令難落地?
當下的現狀難免令當初下達“退房令”的國資委顯出幾分尷尬的余味。
國資委一位內部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退房令’一直都在執行的,沒有聽說過終止,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復雜,比如說這些央企手里的地有些已經在開發,是不是停下來轉讓?退出房地產后的職工怎么安置?資產轉讓的價格怎么來確定?價格高了沒人買,價格低了又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況且這里面還牽扯到很多方面的關系,所以執行就比較慢。”
在上海善法律師事務所主攻房地產事務的律師秦裕斌看來, “退房令”之所以7年未竟其功,根本原因在于這條“指令”本身的約束力極為有限,國資委在法理上的“軟肋”,很可能為央企打擦邊球留下灰色地帶。
“嚴格來說,‘退房令’是2010年3月18日下午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這條‘命令’不是以部門規章形式發出的,是否以規范性的紅頭文件形式發出不得而知,因此,它的強制性較弱。”秦裕斌對記者介紹說。
“目前法律位階較高、較為重要的國有資產管理活動法律規范是《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其中規范了國資委作為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的行政職能,是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督管理企業國有資產,我們可以將這里的‘出資人’看成《公司法》中的股東,‘國家隊’的股東是國家,國資委就是它的代言人。”
“央企、國企是否從事房地產開發事業應當經過股東大會的決議作出決定,國資委形同‘股東’,要將央企不從事房地產開發活動的意志變成企業的意志,法律本身不禁止,但要求必須經過法定的程序來實現,僅僅使用行政手段做出強制性規定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秦裕斌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國資委真的能管得了國企嗎
或許國資委頒布的“退房令”在法理上定位模糊,但即使“退房令”就此夭折,央企在地產界的大手筆動作依舊遭到了“口誅筆伐”。
同時,更多人呼吁能出臺比“退房令”級別更高的“約束力”。
業內人士認為,在豐厚的利潤回報面前,部分央企扎堆地王、并就此實現了做大做強。
“從市場經濟主體的角度來看,央企有這種逐利行為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央企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只是市場經濟主體,還應該更多地承載宏觀經濟的命脈,應該在公共事業領域造福于民。因此,央企的經營行為不能單純按市場規律而為,也應該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調控。”一位不愿具名的民營房地產老總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退房令”收效甚微可能還映射出一個更現實、更復雜的生態圈,使得未來能否出現更嚴格的“法令”或者“指令”來約束央企在地產領域的擴張行為成為未知數。因為頒布“退房令”的國資委本身也是央企做大房地產業的相關者,這或許也是相關“命令”推行的障礙之一。
供職于某地方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分管國企招商的一位人士坦言,國資委自身也有業績需求,“房地產業務是不少央企國企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一旦‘退房令’全面生效,央企的業績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利潤也會大幅下降,出于業績的考慮和政績的需要,監管機構或許不大可能會逼迫非主業房地產的央企全部退出房地產業務。”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央企 國資 退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