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知識講堂>紫砂陶藝紫砂陶藝
漫談我國陶瓷藝術品市場的發言權
2016年已經過去,2017年早已來臨。回顧2016年的陶瓷藝術品市場,我們在考慮2017年的陶瓷藝術品市場到底誰才有發言權。是那些院校的教授學者,還是藝術品文化研究機構的官員,還是陶瓷藝術品行業的經濟公司?這一問題,很多人都在關注。
過去,中國傳統消費市場,民眾向來遵循新“三從”“四得”的消費心理。何謂新“三從”?“三從”就是“從眾、從官、從洋”;“四得”就是中國老百姓“罵得、受得、忍得、舍得”。在這一環境下,陶瓷藝術品創作跟風盛行,花花草草,一個德性,作品缺乏個性;再次就是藝術家把官員當作父母,一場策展,臺上坐的盡是什么長,拿不著邊際的套話廢話當貼金(土話),看起來身價高了,作品長份量了,但是讓人感到人格極其低劣;最后就是卑躬屈膝,唯洋人是從,什么都沒弄懂,開口閉口什么“現代派”、“后現代派”,參加過什么“洋展”,把國人的臉都丟光了。他們唯獨對自己的消費者卻十分的傲慢,把平日大量購買自己作品的人譏諷為“土豪”,把看不懂自己作品的消費者斥為沒有文化。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當我國政府行政消費退出市場,官員“雅賄”受到空前抑制時,市場上一些陶瓷藝術品從業人員這時才傻眼了,他們才想起往日的消費者。但是,一切晚了,消費者已離開了這一傷心的市場。
當前,我國陶瓷藝術品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陶瓷藝術品需求量仍然十分巨大。對這一點,業內很多人員明白。但是,他們之中很多人仍然沒有認識到廣大消費者的重要性,仍寄希望于國家政策放寬,行政機關和官員的大量消費。不過,這是不可能的!
目前,2016年剛過,我國很多陶瓷藝術家便在謀劃2017。無奈中,有的準備重操舊業,走當年跑展銷的老路子。熟不知,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人人一部手機,廣大消費者陶瓷藝術品知識大大提高,過去靠“蒙”帶“騙”的時代已過去;市場上“托兒”專家不僅沒有市場,甚至出現人人喊打的局面;藝術機構中的官員說話沒有人聽;陶瓷藝術品從業人員身上的“大師”光環也沒有人鳥它(土話),他們只有誠實面對自己的消費者,把消費者當上帝,認真創作貨真價實消費者滿意的作品,才是王道。
我國陶瓷藝術界著名陶藝家王錫良回憶其叔父王大凡時,曾向人講述,王大凡在收受消費者訂金時,要把自己關在書齋中三四個月,才能拿出自己作品。在交付作品時,王大凡還要戰戰兢兢補上一句,“先生,如果不滿意,我可以幫你再畫一幅?”其語十分謙卑。
王大凡先生離我們時間不長,但正是他和他的同行們這種對消費者認真負責任的精神,才開啟了我國新一代文人瓷畫之風。
今天,客觀地說,陶瓷藝術品市場沒有絕對的專家和藝術品評論家。所謂評論家,因其說話的公正性,在消費者與創造者之間起到中間橋梁作用。陶瓷藝術品藝術價值體現在作者作品的個性及特質上,其藝術價值大小最終由掏錢的消費者說了算,與專家沒有“毛”關系。
目前,在陶瓷藝術品行業,有人強調去手工,突出其藝術性。其實,他們不了解這一產業,更不了解陶瓷藝術。任何藝術,必須建立在工藝上,沒有工藝,藝術是無源之水,無水之木。但是,工藝又不等同于藝術。特別是陶瓷藝術行業,更有其特殊性。有時,強調其工藝、其實用性,我們又忽視其藝術性;強調其藝術性,又忽視其工藝和實用性的結合。正是其特有的產品特質,千百年來,人們才對我們身邊的陶瓷如醉如癡。
說到這里,那么2017年的陶瓷藝術品市場的發言權應該歸誰呢?當然還是要回歸消費者。藝術來源于生活,大眾的消費生活是藝術品創作的靈感來源。只有回歸大眾的消費生活,找尋到創作的根基才是我國陶瓷藝術品市場的正確出路。原文轉自比特網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陶瓷藝術品市場 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