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新能源陷“邊建邊棄”怪圈 輸送消納問題惡化
甘肅目前是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居第二位的新能源大省,光伏裝機678萬千瓦。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全國棄光主要發生在甘肅、新疆和寧夏,其中甘肅棄光限電8.4億千瓦時,棄光率39%,甘肅是國內棄風棄光的“雙料冠軍”。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介紹,2016年上半年,全國棄風電量326億千瓦時,棄光電量37億千瓦時。
除了已并網的裝機閑置嚴重外,還有一些已經建成卻無法并網的裝機,正在戈壁灘上曬太陽。
救命措施不斷出臺 實際效果有限
面對愈演愈烈的棄風棄光,國家不斷采取措施進行化解。甘肅、寧夏、新韁、內蒙古、吉林等省區通過新能源與自備電廠電量置換、大用戶直購點、發展高載能產業、實施清潔供暖等措施擴大就地消納規模,國家電網則通過建設遠距離特高壓輸電線路,加大外送力度。但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棄風棄電顯示,這些措施效果有限。
新能源界的人士認為,用電需求增長放緩、消納市場總量不足;新能源增速太快、電網調峰能力不足;通道建設與電源建設不匹配、電網送出能力有限;電網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區域受網架約束影響消納等問題,是我國棄風棄光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這十年中,一開始就存在的這些問題,就沒有很好地解決過。
在就地消納不了、外送無法實現的情況下,2016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已經陷入全面虧損的新能源企業,似乎看到了走出低谷的希望。“這是新能源行業的救命稻草。”采訪時,所有的新能源企業負責人都這樣評價。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又發布了《關于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核定“三北”地區風電場保障性收購小時數在1800到2000小時之間。對于這個小時數,新能源行業認為,雖不是全額收購,但尚能保證企業合理盈利。
但是,此后部分省區出臺的保障性收購小時數顯示,保障性收購難以落實,在省級層面就打了折扣。目前,只有河北、新疆、寧夏等省區出臺了保障性收購小時數,河北最低小時數為風電2000小時、光伏1400小時,新疆風電、光伏分別為700小時和500小時,寧夏風電、光伏分別為1050小時、900小時,甘肅為風電500小時、光伏400小時。只有河北省達到了國家的要求,其余三省區都沒有達到。
新能源界認為,保障性收購的這種尷尬,其實反映出的是我國新能源“邊建邊棄”的難解困局。
盤活存量才能破解“邊建邊棄”
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裝機最大的國家,2016年上半年,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1.37億千瓦,同比增長30%;2016年11月,全國累計并網光伏電站超過7400萬千瓦,同比增長40%。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新能源裝機并未減少,導致棄風棄光率不斷刷新紀錄,向常態化、惡性化發展。
在棄風棄光嚴重的同時,新能源財政補貼資金缺口也越來越大。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表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達到550億元,原有的補貼模式難以為繼。
采訪中,新能源界人士認為,面對“邊建邊棄”的困局,目前亟待盤活存量,控制增量。否則,我國新能源產業會陷入東西南北中全面“趴窩”的困境。
首先要盤活現有存量裝機資源。盤活存量就相當于有了增量,就甘肅而言,目前光伏裝機容量是678萬千瓦,有70%約470余萬千瓦的裝機閑置。如果閑置裝機率下降到30%,相當于增加了332萬千瓦的裝機,比東部一個省的光伏裝機都多。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新能源 邊建邊棄 輸送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