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從全球城市視角看黃浦江兩岸規劃
核心觀點
國際經驗與教訓表明,全球城市濱水區域健康發展需要科學規劃:需要重新思考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的利用;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文化、公共利益、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需要在全球的現代主義和本土關懷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強化黃浦江兩岸與上海城市總體協同發展,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世界級濱水區,必將為上海邁向全球城市增色
當前,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已到最關鍵階段。到年底,上海將確保“還江于民”,但這絕非劃上“休止符”。上海市委強調,要以實現貫通來形成倒逼機制,進一步助推各項工作的完善。
黃浦江發展軸見證城市轉型發展
作為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進步和繁榮。從上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黃浦江發展軸在上海歷次城市總體規劃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民國時期,1929年的大上海計劃與1949年的大上海都市計劃 (第三稿),明顯呈現了沿黃浦江兩岸帶狀發展的城市格局。1953年蘇聯專家引導下的總體規劃同樣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將浦江兩岸“港區”的帶狀模式與城市總體圈層模式融為一體。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1959年的總體規劃,黃浦江廊道在城市格局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1986年的總體規劃在采用“多心開敞式”布局的同時,依然確定了“以黃浦江為發展軸、向杭州灣和長江口南北兩翼發展”的格局。
直到1999年的總體規劃,黃浦江在城市格局中的軸向作用開始被弱化。規劃的指導思想由“浦江時代”轉向“長江時代”,提出了“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重大決策。此后十余年間,隨著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黃浦江在功能定位上已經從過去以交通運輸、倉儲碼頭、工廠企業為主,逐步轉向以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生態居住為主,基本實現了由生產型向綜合服務型的功能轉換與定位升級。同時,上海面向2040年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發展愿景,將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黃浦江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動脈,其創新、人文、生態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其空間需要進一步為市民所共享。
國際都市濱水區開發需科學規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世紀以來,從倫敦到畢爾巴鄂,國際都市濱水區的開發與重構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倫敦在發展過程中,確定了源于倫敦中心區,沿著泰晤士河兩岸向東拓展至肯特、埃塞克斯郡等小城鎮的“泰晤士廊道發展戰略”。該地區不僅擁有大規模待開發的工地,也存在大量十分貧困的社區。政府成立專門開發小組,確定發展規劃,并與大倫敦空間發展戰略有機統一,指明了該地區的發展未來。同時,這個文件提出了建議復興的地區,包括倫敦東部的新開發和泰晤士河岸小鎮的改造。泰晤士廊道規劃在倫敦大都市區的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其實,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紐約、溫哥華、鹿特丹、悉尼等一些國際濱水城市也發生了結構性變遷。國際濱水區再開發實踐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60年代零星的短期的實施計劃、70年代有組織的公私合作與再開發、80年代保護再生和開發模式的多樣化、90年代可識別性構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等。2000年之后,許多學者對國際濱水區再開發進程中出現過度商業化、空間私有化的現象提出了異議,甚至批評“世界級的濱水環境通常是一種沒有靈魂的城市”。濱水區域作為城市呈現給世界的國際臉面,地方精神及其傳承必須考慮。
國際經驗與教訓表明,全球城市濱水區域健康發展需要科學規劃:需要重新思考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的利用;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文化、公共利益、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需要在全球的現代主義和本土關懷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以文化引領黃浦江兩岸規劃建設
強化黃浦江兩岸與上海城市總體協同發展,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世界級濱水區,必將為上海邁向全球城市增色。因此,筆者建議:
轉變認知觀念。全球濱水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多樣化的,不能簡單套用現代主義城市的圈層結構、帶狀結構。對于上海未來的空間發展格局,應充分利用好黃浦江的自然稟賦與歷史資源,因地制宜地將這一生態、生活、生產廊道整合到整個上海市域的網絡化格局之中:充分發揮黃浦江的軸向發展優勢,帶動濱江兩岸與城市腹地區域的協同發展,推進沿岸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建設。在上海城市整體網絡化結構中凸顯黃浦江的帶狀格局,在“市域生態基底結構圖”與“市區綠道藍道規劃”中要將黃浦江廊道要素有效對接。
浦江兩岸需要統一的規劃藍圖。在現有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中,建議增設一個關于“黃浦江”主題的規劃內容。建議從淀山湖到吳淞口,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縫合城市與郊區之間的間隙,尊重多樣性的同時進行全域整體規劃,統一規范濱江地名的命名。同時,黃浦江廊道的主題規劃在生態、文化景觀、水利工程、交通、土地使用等維度上應該整合,即多規合一,科學合理設定浦江兩岸的底線約束、內涵發展以及空間預留。從而使得濱江的各區段包容、協同發展。
浦江兩岸規劃建設的開發模式應轉向文化引領。21世紀全球城市的發展,更加注重生態文化的魅力。上海未來的發展應基于黃浦江的歷史與文化。這種文化引導的開發規劃可以基于文化資源自下而上的更新、結合文化產業自上而下的轉型、依托文化設施為核心的鄉建運動、結合日常文化活動的社區營造等。其中,濱江兩岸風貌的控制是文化引導規劃建設的具體體現。在技術層面,對濱江天際輪廓線、建筑形體風格等進行分段分層總體引導,彌補單元地塊規劃的缺失,呈現并縫合沿江各段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借助濱水界面這一天然的“宣傳窗口”,講好上海故事。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黃浦江 城市 規劃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