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網上的回答令人心疼
前天晚上,朱越鋒醫生的朋友圈有很多人留言。
他一位同事說,當時外公患病也是“寧死不截”的想法,覺得“完整的確比命重要”,也擔心截肢后老年生活過得痛苦,做護士的外孫女只能一直勸。還好老人家病不算太嚴重,最后手術成功了,腿也保住了。
浙江省中山醫院骨傷科主任林瑞新,每年會碰到不少車禍、骨腫瘤、糖尿病足的患者,情況嚴重的,也得面臨截肢。
“車禍的話,家屬和病人聽到要截肢,雖然悲痛但快能理解,因為腿往往是毀損傷,骨頭、血管、神經全毀掉了,只能趕緊手術。比較麻煩的是骨腫瘤、糖尿病足,整條腿看上去形態還是好的,拖得很晚才來看,腿保不住了,尤其是老年人很難接受。”
他遇到過一個80多歲老太太,因糖尿病繼發足部病變,腳趾頭爛了,然后是腳踝變黑、潰爛,到醫院來看,聽到要截肢,嘟喃著“誰照顧啊,那不行的”,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又跑回家去了。過了一個多月,她小腿發黑、情況很嚴重,才來做手術,最后整個小腿都沒能保住。老太太躺在病床上,夜里一直在哭。
“知乎”上也有人問:
人截肢了以后會有什么感覺?
47條回答里,不少人講述了自己受傷后如何康復的正能量故事,但在尊嚴、被孤立、痛苦、無奈等詞語的背后,很多答案令人心疼——
一位叫“大樹下的小孩子”網友的回答,得到了8萬多人的關注。
在醫院的那兩個月里,截肢的胳膊天天跟壓了一座大山似得,每天最虐心的就是換藥,簡而言之,疼瘋了!最難受的恐怕就是,每天晚上夢里還有右胳膊,早上醒來卻是空蕩蕩的袖子,那種心痛和眼睛里掠過的那一縷憂傷,恐怕只能自己能懂。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網友說:
因為走路很奇怪,從小被歧視被孤立。剛佩戴假肢的時候,整個殘肢被包在里面,一天下來出的汗都濕透了,又癢又疼。而且卡住屁股的位置很疼,經常磨出血,包括現在也是。如果走路或者站立很久的話,就會磨出傷口。
名為“李慕蕓”的網友說:
剛開始也會有一種自己好像廢了什么也做不到的無力感,到后面裝上假肢,慢慢練習,雖然帶上假肢也很痛的,但是很多事至少能夠親力親為。
“Reborn”寫道:
現在沒有我不敢去的地方,我不怕走路,也不怕磨破腿,更不怕面對以后踏入社會后遇到的其他問題。人各有命,少一條是命,一條腿,我也想好好活著,這也是命。
要腿,還是要命?
這真的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決定
浙江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蔣勁松,遇到過一個令他鼻頭一酸的場景。
普陀一位患了動脈閉塞的老太太,送醫時整個左小腿發黑、潰爛,一聽到截肢,她怎么也不同意,一個人默默在流淚,任誰去勸都沒有用。
“勸不動老人,她的兩個女兒、三個兒子跑過來找我,五個人咚的一聲,跪在我面前,邊哭邊說,希望我能保住他們母親的腿。但真的沒辦法,送得太遲、病太重了……”
子女急得不得了,蔣勁松主任說,他記得,那幾天,整條走廊里都是他們的哭聲。
在疾病面前,要腿,還是要命?這真是一個很不容易的決定。
錢報記者在醫院里,找了15位患者與家屬做了個隨機調查。
有90后,也有70多歲的老人。
其中,接受“做手術保命”的有9個人,態度猶豫、拿不定主意的有4人,只有2個人選擇“不愿截肢”,一位是72歲,另一位是28歲。
72歲的安徽陳老太態度很堅決,“老祖宗傳下來,民間有說法的,這輩子死無全尸,下輩子投胎也會是個殘廢”。
在濱江做IT工作的鄭女士擔心拖累了父母,“讓他們照顧我一輩子嗎?不要說別人看你的眼光不一樣了,連自己家人的正常生活都沒了”。
杭州人李大伯表示,腿沒了,日子過得會苦點、難受點,但只要命還在,就還有希望。
48歲的王大姐一下子很難做出選擇。她提到,長時間的康復訓練、走路需要拄拐杖,沒辦法再跑過,可能連行走、旅行都會變得艱難。隨之而來的痛苦,不只是身體上,還有心理上,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
30多歲的李女士說,這個決定太艱難了,如果是自己的親人,看著他痛苦于心不忍,但要放棄又舍不得。
調查背后,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生命的長度與質量,哪個更重要?
去年,錢報記者報道過一位69歲的慢阻肺患者,住在ICU(重癥監護室)兩年后主動放棄治療,引發很多人的討論。
有人認為,至少繼續治下去,可能就有希望,人還在家就還在。
也有人說,站在病人的角度講,認同并尊重他們的決定,才是最大的愛,有時候放手比堅持更艱難。
追求生存時間,還是生存質量?如果是你,會怎么選擇?
錢江晚報記者 鄭琪 通訊員 王家鈴 周素琴 湯婕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