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暢談年畫言舊新 工匠精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17年02月04日 10:00 | 來源:美術報
分享到: 

清康熙 連生貴子 楊柳青古版年畫 30.5×50cm 中國美術館藏

清康熙 連生貴子 楊柳青古版年畫 30.5×50cm 中國美術館藏

年畫,傳承著中國的優秀歷史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美術類的一種,然而目前其傳承和保護工作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很多手工技藝已后繼乏人,創新困難,這項技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基于現狀,自2016年春季起,由國家藝術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承辦,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協辦,實施了“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專家授課、實地考察、研究研討、撰寫論文、創作實踐……學員中最小的19歲,最大的73歲,老中青三代手藝人在同一個屋檐下交流學習,來自天南地北,暢言年畫的過去與未來,是跨越地域的溝通,也是穿越時間的傳承。四季輪轉,在這個冬季的辭舊迎新之際,項目的結項典禮暨學員作品展如約而至,學員們將濃濃的“年味兒”送給這個“新春”,送給廣大讀者。期待著此次項目能為中國的年畫藝術開啟新的篇章,用工匠精神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技藝需要傳承,內容與時俱進。本期專題選取了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有項目的組織者、實施者,也有參與者、三代年畫藝人,從不同角度談談他們對于年畫行業的親身經歷、思考總結以及未來暢想。

楊柳青年畫的新生之路

■霍慶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天津楊柳青年畫的產生,依賴于雕版與印刷技術的成熟,更依賴于民間張貼年畫的民俗需求。楊柳青年畫產生于元末明初,至明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漕運的興起使得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楊柳青年畫隨即興起。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抗日戰爭時期損失慘重。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政府多次搶救、搜集、挖掘、整理,楊柳青年畫又獲新生。

楊柳青年畫全稱應為“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與現代工藝相區分,傳統木版年畫工藝道道精致,可能一個年畫工匠究其一生也只能研透其中某一樣工藝。楊柳青木版年畫與其他年畫相比,多出彩繪這一道繁復的技藝,也是其優勢所在。

天津本地居民,尤其是楊柳青本地居民,對楊柳青年畫的認知度與認同度正在重新提升,這首先歸因于教育系統在文化傳承中起到紐帶作用。借助教育喚醒對遺產的保護意識,發揮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基礎教育的課程之中,這樣可以培養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楊柳青年畫現已走入小學生的教材,走進大學生的課堂。從娃娃抓起就是抓住了未來,傳承不僅僅是靠傳承人的努力,當整個民族、整個時代為之努力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道路才會更加暢通無阻。

其次,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也是遺產生存環境的維護者和改善者,同時又是資金的支持者,是各方力量的整合者。政府扶持給了楊柳青年畫走入更多人眼簾的機會,這也推動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不斷前行。

用心將楊柳青年畫這項極其繁復的手工藝技能傳承下去是每個傳承人的義務和責任。不論是國內的研討交流會亦或是走出國門的展覽會,每一次的精心準備,每一次的驚艷亮相,都使楊柳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斷跨步。作為四大發明“印刷術”的優秀延續,楊柳青木版年畫在國外多次參展,獲得好評。

楊柳青年畫一度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周汝昌先生曾為其寫詩,“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年畫內涵豐富,雅俗共賞,獲得廣泛喜愛。除觀賞性、趣味性外,她還具有獨特的“說教性”,融入傳統文化、民間故事、歷史典故的楊柳青年畫,其內涵還需要人們去發現、去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創新,正是楊柳青年畫傳承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如何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我們的重要課題。怎樣挖掘內涵傳承遺產、怎樣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怎樣挽救正在消亡的民間文化,意義重大。

民間年畫的生命力在于隨俗漸進

■馬志強(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

民間木版年畫的發展與創新,是在搶救保護基礎上的發展與創新。2002年以來,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民協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下,各地的木版年畫進行了全面地、科學地普查、搶救和保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被國務院列為首批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十幾年后的今天,民間木版年畫仍在逐漸萎縮和消失,面臨著深深的生存危機。在此時刻,研究探討民間年畫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成為擺在我們年畫工作者、年畫藝人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也關乎民間年畫的生存與命運。

民間木版年畫和新年畫結合

民間木版年畫是指我們的傳統年畫,新年畫是指新中國成立后膠版印刷的年畫。民間木版年畫從起源、發展到繁榮,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至清代中后期,達到鼎盛。楊家埠當時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逾萬,成為中國三大年畫產地和年畫市場。民國之后,由于諸多原因,民間木版年畫逐步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之后,以膠版印刷、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的新年畫迅速發展、繁榮。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新年畫的印銷量達到8億多張。

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民間木版年畫的生存與發展,仍然擺脫不了逐步萎縮的趨勢。各地的年畫店基本都是生產幾百年留傳下來的老樣子,品種單一,雕版和印刷的質量也不如以前。而新年畫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上世紀80年代之后,新年畫的印銷量逐年減少,到現在每年只有幾十萬張的銷量。但是,新年畫的創作并沒有停止,創作隊伍是龐大的、人才濟濟的。特別是由文化部、新聞出版署、中國美協、中國版協年畫藝委會組織的,每5年一次的評獎展覽活動,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如濰坊作者曹和平的《少喝酒多吃菜》、季乃倉的《和平幸福》、臧恒望的《喜帳》,這些新年畫作品,反映新生活、新思想,反映時代的變革與發展,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但這些好作品卻很難和人民群眾見面,往往展覽完了就束之高閣。

民間年畫如何吸取新年畫的營養,開闊視野,豐富民間年畫的題材內容,一邊是傳承,一邊是發展,這就需要我們的探索與實踐。對于新年畫中的優秀作品,也可以通過作者的授權,進行雕版和印刷,與廣大群眾見面。

民間藝人和美術工作者結合

幾百年來,民間木版年畫基本是一家一戶家庭作坊式的傳承,這限制了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前面分析的民間木版年畫面臨的諸多問題,很重要的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創作起稿的人才。以楊家埠為例,現在仍在生產年畫的六七家畫店中,真正能創作出新樣子的畫店是極少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部發表了關于新年畫改革的文件,黨委政府組織美術工作者深入年畫產地,和年畫藝人一起,改造舊年畫,創作新年畫,當時謂之舊瓶裝新酒。美術工作者和楊家埠的年畫藝人一起創作了幾十幅反映新生活的年畫。如《春節游行》《生產互助》《婚姻自由》等,對民間年畫的發展創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因此,民間年畫的發展與創新,必須要走年畫藝人和美術工作者相結合的路子。現在楊家埠西長興畫店的傳承人楊志濱,每年都能創作出新的畫稿。他在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工作多年,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和帶領,他是新一代年畫傳承人的代表。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是民間年畫創作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國家每年培養幾十萬的美術畢業生。我也看到,有些年畫產地的畫店,和大學的美術系聯姻,推出了一些形式和內容都有創意的民間年畫作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結合的路子。如何吸納喜歡民間年畫的美術人才,參與年畫的創作,擴大年畫的題材內容,推動年畫的發展創新,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表現形式還需多元

民間木版年畫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隨俗漸進,不斷地反映生活,適應社會,融合不同畫種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要研究民間年畫的發展與創新,就要發揚民間年畫豐富的表現能力。

清代是戲曲故事、小說演義發展繁榮的時期,民間木版年畫為了表現這一特點,贏得老百姓的喜愛,改變了以往的表現形式,從單一的小幅年畫,變成條屏式的、成套的連環畫形式,創制了木版年畫連環畫,可以完整地講述一出戲劇、一個故事。如楊家埠年畫中的《秦英征西》八條屏,《四郎探母》六條屏,《二十四孝圖》六條屏等,極大豐富了民間年畫的題材內容。清代也是文人畫發展繁榮的時期,老百姓喜歡文人畫卻又買不起,民間藝人便把文人畫的內容與形式納入年畫中,創作出了木版水墨年畫。用木版印出山水花卉及人物的線條,再用水墨的濃淡來渲染,使遒勁流暢的木版線條和水墨寫意畫的特點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如楊家埠清代年畫中的《博古花卉四條屏》《山水四條屏》《孔子講經圖》《八仙慶壽圖》等。這些年畫的尺寸大小和裝裱形式也和文人畫完全一樣,成為民間年畫中的高端產品。

民間木版年畫還有裝飾性很強的特點,不管造型還是色彩,都有極強的裝飾功能。現在的民間年畫,不僅在農村,也走進了城市,成為國人喜歡的民族文化。怎樣根據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及審美需求,創作出內容豐富,裝飾效果更突出的民間年畫作品,有待于我們年畫工作者和年畫藝人的共同努力。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年畫 工匠精神 文化遺產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精品视频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 |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 偷偷碰偷偷鲁免费视频一区 | 综合欧美国产天天 | 思思久99在热线女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