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支撐和引領文化創新發展
? ——文化部科技司司長孫若風談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的思考和實踐
今年1月,文化部公布了12個第二批重點實驗室名單。文化部開展重點實驗室建設有何考量?這些重點實驗室將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日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獨家采訪了文化部科技司司長孫若風。
記者:文化部開展重點實驗室建設有何戰略考量?
孫若風:當前,我們迎來了一個科技的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進行中,各種新技術正廣泛滲透到文化領域,重塑了我們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方式,引領、支撐著文化的建設發展。文化部希望通過開展重點實驗室建設,及早在文化科技前沿進行布局,主動把握文化科技的發展方向。同時,我們還希望把實驗室建成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切實扭轉文化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此外,我們也希望將實驗室建成孵化和信息交流的平臺,為解決具體的問題提供技術方案。
記者:第一批重點實驗室運行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孫若風:2014年以來,第一批6個實驗室共承擔科研任務89項,共獲申請和授權專利16項,發表學術論文62篇、專著5篇。其中,演藝裝備系統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開展了舞臺感溫示警電纜、移動式公共文化方艙系統,以及舞臺安全檢測與系統評估標準、演藝系統基礎數據普查與分析等研究;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化部重點實驗室用藝術和科學、內容和技術結合的理念,以集成創新的方式將新媒體、虛擬現實、3D交互和信息網絡等數字技術與藝術實踐相結合,實現了演藝表演語匯的創新、藝術形態的更新及創作工具的革新等。
同時,實驗室成為聚集領軍型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重要基地,優秀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視聽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文化部重點實驗室,通過開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和隊伍建設,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推動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部重點實驗室,鼓勵科研人員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多出成績,試行“導師制”和“科研助手制”,由專家、學術帶頭人和客座研究人員帶教,使青年科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記者:實驗室在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還存在哪些困難?
孫若風:從第一批實驗室運行的情況來看,我們發現實驗室的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原始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蒲泄ぷ鞯母呔夂秃穹e薄發等特點決定了要有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原始積累階段。要不斷積累技術、人員、儀器設備等;要通過外引內聯,加強實驗室的集成創新能力,提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二是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科研人員匱乏。缺乏研究造詣精深的學術領軍人物,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影響力的年輕學術帶頭人較少,存在“重科研鑒定,輕教學育人”的現象。應加快高層次科研人員引進或外腦內用的步伐,擴大交流合作,完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明確激勵機制,培養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科研人員。
記者:如何在首批實驗室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實驗室建成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基地?
孫若風:要加強對實驗室運行效果的評估。比如,去年我們就開展了首批重點實驗室評估工作,6家實驗室對2015年度發展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了總結并進行了自我評估;文化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小組,從實驗室研究水平與貢獻、研究隊伍建設、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開放與運行管理等角度對實驗室進行了評估,形成了文化部重點實驗室專家評估意見。同時,我們建立了退出機制,對于運行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實驗室,我們將予以清退。今后在實驗室的評審認定上,我們將更加強調實驗室應具有總體定位與研究方向明確、研究水平與貢獻顯著、研究隊伍與人才培養水平高等特征。
我們希望到2020年,面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基本形成重點突出、布局合理、規模適度、技術先進、運行高效、良性發展的文化重點實驗室體系。在文化科技基礎性工作、文化藝術資源保護與開發、文化藝術創作與生產、傳統工藝研究與利用、文化傳播與服務、文化裝備設計與研發等文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和學科方向,培育與組建30個左右重點實驗室,基本建成與文化繁榮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點實驗室體系,成為文化科技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記者 韓業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化創新發展 孫若風 文化部科技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