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北京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專題報道>要聞 要聞
樹立疏解“典范空間” 做好騰退“時間表”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劉彤)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建設“四個中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據統計,2013年至今累計退出高能耗、高水耗污染企業1006家,向河北地區疏解工業項目80多個,共清退低端市場150家。對此,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孫狄感慨,十幾年前很多委員都在談“疏解”,現在終于成為北京優化城市空間、建設宜居之都的重要方式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令人振奮。
與此同時,有些委員也提出,首都在疏解的同時如何做好騰退空間的有效利用,實現最大價值?北京市政協委員盧國懿在對大紅門批發市場、動物園批發市場、天意小商品批發市場調研中得知,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的空間房屋所有權一般都比較復雜,教育、醫療等騰退的空間產權一般屬于國有,商業批發市場騰退的空間房屋產權一般歸私人業主所有,因此,爭取不同產權歸屬的騰退空間,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對待,但整體思路是盡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發揮市場活力。
“可以將騰退的空間改建成社區服務綜合試點,樹立非首都功能疏解騰退空間再利用的典范。”盧國懿進一步解釋,“具體說就是以騰退的大型建筑物為載體,主要服務周邊臨近的3-5個居民社區,騰退空間的原有業主根據政府提供的騰退空間二次開發的建議業態進行招商,選擇合適的專業運營機構入駐,發展現代服務新業態,強化體育與健康、娛樂、醫療、商業、體育產業等諸多綜合型服務功能,這將有利于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實現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城市發展目標。”
對同樣的話題,北京市政協委員王華民則從解決“大城市病”的角度補充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近年來北京面臨著一系列的“大城市病”,根源在于其產業與功能的過度集聚,因此需要通過產業與功能的疏解來緩解“大城市病”,并期望通過自身的“強身健體”,來引領帶動京津冀整個區域的協調創新發展。
王華民說,隨著北京市產業疏解、企業轉移工作的深入推進,產業疏解配套政策逐漸呈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現行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和產業疏解的戰略導向不相符、企業缺乏搬遷轉型資金等等。分析主要原因,多數在于部門、地域之間未能真正徹底破除’一畝三分地’、各自為戰的思維定式,缺乏切實的統籌協調,而對京津冀三地產業定位理解還不充分,對產業疏解的梯次、方向等尚未細化、明確,缺乏必要的產業指導。”
為此,王華民建議,可以制定一張騰退“時間表“,即統籌規劃設計各部門產業疏解配套政策落實時間表,用倒計時的方式來促進產業疏解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實施。”對騰退出的土地,切記盲目上新項目,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搞好規劃,避免新項目再造成新的城市負擔,甚至環境污染。此外,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疏解過程中,企業能在京津冀區域內落地的,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能在京津冀區域內落地的,只要產業承接地有承接產業轉移的配套能力,可以考慮向長江經濟帶相關區域轉移。在產業有序轉移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市場因素,要讓市場說話,不能為了轉移而轉移,市場不接受的項目,該關停的關停,該并轉的并轉。希望政府補償應面向市場接受的項目、面向利于人員安置的項目、面向企業轉型升級和能力提升的項目,從稅收的角度考慮,做好統籌規劃。”
編輯:楊嵐
關鍵詞:北京政協 人民政協 政協委員 功能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