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盤點2016非遺保護關鍵詞:提振精氣神 激發新活力

2017年01月11日 14:04 | 作者:記者 王學思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公約》培訓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進入到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縱深發展階段。在這一關鍵階段,準確理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客觀認識我國非遺保護傳承的實際狀況是正確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前提。2016年,兩個面向全國范圍的《公約》培訓班的開班,將全國非遺保護領域學習《公約》精神的熱情推向高潮。

2016年10月,文化部非遺司、外聯局在北京共同主辦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培訓班”。來自各省區市文化廳局、非遺保護中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保護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以及參加研培計劃的57所高校的相關代表,共計260多位學員參加了培訓。受邀的國內外專家圍繞《公約》的基本概念及精神內涵、保護非遺的倫理原則、國內外實踐經驗等進行深入的解析。對于許多一線的非遺保護工作者而言,此次系統地學習《公約》精神的機會難得,激發了他們思考和規劃符合《公約》精神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非遺保護之路。

時隔一個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遺國際培訓中心等單位在上海舉辦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師資培訓履約班。”該培訓的對象定位于參與研培計劃的57所高校的講師、教授和院系負責人,以期培訓一批能使用中文講解《公約》要義的師資力量,將公約精神傳授給參加研培計劃的廣大傳承人群、傳遞給更多的學生和民眾。

理念之辨

盡管如“二十四節氣”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寶,但單就非遺保護這項工作而言,我國不過開展了十余載,非遺保護工作的正確理念與認識也是在實踐和探索中被逐步辨析、厘清的。

2016年,就如何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問題,在非遺保護領域展開了許多討論。面對各方不同的聲音,文化部在多家主流媒體發布《正確認識非遺,是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前提》《文化部非遺司負責人就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答記者問》等一系列文章,就相關的理念和認識問題進行了認真、科學和透徹的解答。

進一步明確了:非遺是鮮活的而不是靜止的。它是傳統在今天生活中的現實體現,并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非遺的傳承是能動的而不是消極的。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等非遺形成、保持的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不斷提升非遺的當代實踐水平,對于保護并增強非遺的生命力、維護并豐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至關重要。

非遺的持有者是社區、群體或個人,他們既是傳承者,也是實踐者,更是創造者,是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最為重要的力量。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是非遺工作的重要原則。有效的保護措施是能夠確保非遺生命力的措施。努力實現傳承非遺與改善生活、豐富生活的統一,提升年輕一代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從而不斷增強非遺傳承活力與后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遺工作的重要目標。

搶救性記錄工程

提起2016年的一部小眾題材電影《百鳥朝鳳》,許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制片人方勵的一跪,但在非遺保護領域,大多數非遺保護工作者或許想到的是正在開展的搶救性記錄工程。

截至2016年底,有近300余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去世,可見開展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程業已成為當下刻不容緩之要務。在“十二五”期間實施搶救性記錄工程基礎上,2016年,文化部又展開了對253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的記錄工作。為確保搶救性記錄工程的質量和效果,文化部組織編寫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2016年9月,舉辦了全國搶救性記錄工程培訓班,對搶救性記錄工程中的文獻搜集、田野調查、口述史訪談、非遺實踐拍攝、資源后期整理編輯等方面開展專題培訓。

《非遺法》檢查

201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的第五個年頭,為了進一步掌握各地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督促各方切實履行非遺保護法律責任,文化部部署開展了《非遺法》貫徹落實情況檢查工作。

在檢查工作啟動前期,各地文化行政部門進行自查,并將自查報告向社會公布。非遺司在各地自查的基礎上,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開展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組成檢查組對10個省份進行實地檢查。檢查成果顯示,目前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剩余省份正在積極推動出臺地方非遺保護條例,有些省份正在向省政府申請加大非遺專項資金投入力度。

文化生態保護區

2016年,我國逐步建立起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績效評估機制。

為使每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真正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文化生態保護區,2016年文化部開展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評估。福建閩南、安徽徽州和山西晉中3個實驗區進行了自評估和交叉評估工作。《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評估報告》還通過文化部網站向社會公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對青海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已批復總體規劃的實驗區開展第三方評估。

同時,新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工作也在去年陸續啟動。青海玉樹、福建龍巖、西藏拉薩、河南寶豐等申報地區報送了申報材料。已經建立的18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了62個非遺傳習中心、增設287個非遺傳習點。其中,為向年輕一代傳播格薩爾史詩文化,青海果洛成立了格薩爾史詩童聲合唱團,2016年暑期,36名果洛藏族兒童在北京參加了藝術夏令營。

二十四節氣

在2016年末的文化事項中,或許再也沒有什么比“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更令人振奮了。社會各界對此都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關注和熱情,全社會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激情也被重新點燃。

對于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融于民族血脈的文化傳承。相較于某個具象的非遺項目而言,二十四節氣更像是一個文化的集合,它不僅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同時也蘊含著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深意,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學。

專家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不斷發生著變化,一直以來,我們總是處在“關注傳統”和“擺脫傳統”兩個傾向的“角力”中。借助“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契機,我們應該從頂層設計上去思考如何讓傳統與生活合拍,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民族風格、民族氣派不只停留在口號上。

全民樂享

這一年,能夠明顯感受到在人們的心田,非遺保護這片土地愈發溫暖起來。

在2016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組織開展了800余場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展示宣傳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全民參與、共享非遺保護的成果。《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和電影,從年初紅到年尾,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先掀起這一觀看熱潮的是一批“90后”“00后”粉絲。網友說,這部片子不板起面孔說話,而且讓人“不明覺厲”。其實對于非遺,年輕人有自己的方式了解它、走近它,比如“直播”。2016年暑期,清華美院的碩/博士生就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將他們“探寶之旅”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廣大網友,同時也為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帶來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去年,阿里巴巴文化中國還在浙江杭州舉辦了一場“網絡紅人向非遺傳承人一對一拜師學藝”的同步直播,據統計,當天的直播吸引了百萬網友的圍觀。

可以看到,2016年,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加入到非遺保護行列,許多時候,這種源自社會的支持同樣切中要害。如長期將非遺保護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汽車企業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去年6月與清華大學正式攜手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非遺保護創新基地,幫助傳承人獲得活化非遺的資源、技術和渠道,使傳統工藝能夠融入現代生活。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盤點 2016非遺保護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无广告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