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歷年
北京城外一里遠,有個巨大的道士廟,叫白云觀。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舉行徒步競賽,女人有賽車,還有成群的人到那兒去會“神仙”……“神仙”也許像大官兒,也許扮作乞丐,也許像狗,也許像驢。
——林語堂《京華煙云》
在北京,春節有逛廟會的習俗。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寫到才女木蘭和妹妹莫愁過年逛白云觀廟會的情節,很是有趣。
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朝”、“平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對美術有緣。
——豐子愷《過年》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一向以意境雋永而聞名,他在散文《過年》中對春節的回憶也充滿了樸實的生活氣息,還從中找到了自己與美術的緣分。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沈從文《憶湘西過年》
沈從文的創作常以家鄉湘西為背景,以至于他已成為湘西的一個文化符號。對于湘西的年俗,沈從文先生也在《憶湘西過年》中進行了回憶。
熬到臘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這天的早晨要熬一鍋粥,粥里要有八樣糧食——其實只需七樣,不可缺少的大棗算一樣。……我曾經十分地向往著這種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無比的鍋,支設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進去,黏稠的粥在鍋里翻滾著,鼓起無數的氣泡,濃濃的香氣彌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氣里。一群手捧著大碗的孩子們排著隊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臉凍得通紅,鼻尖上掛著清鼻涕。為了抵抗寒冷,他們不停地蹦跳著,喊叫著。我經常幻想著我就在等待著領粥的隊伍里,雖然饑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后來我在作品中,數次描寫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場面,但寫出來的遠不如想象中的輝煌。
——莫言《過去的年》
莫言在《過去的年》中回憶起幼時幻想領臘八粥的場面,充滿了童真的趣味。他說自己雖然饑餓,雖然寒冷,但心中充滿了歡樂。后來莫言雖多次在作品中描寫這種場面,也不如想象中輝煌。
詩歌中的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王灣《次北固山下》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 高適《除夜作》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孟浩然《田家元日》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 文天祥《除夜》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孔尚任《甲午元旦》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 葉颙《已酉新正》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 陸游《除夜雪》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名家筆下 春節 梁實秋 守歲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