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手術機器人將貼上中國標簽
雖然美國早在2000年就批準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上市,但由于技術缺失和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嚴格的審批和管制,盡管前景廣闊,在國內依然叫好不叫座。
2016年12月10日,復星醫藥和美國直觀醫療器械公司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注資1億美元在上海成立合資企業,主要研發、生產和銷售針對肺癌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基于機器人輔助導管技術的創新產品。
直觀醫療器械公司是全球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的“鼻祖”。達芬奇手術系統,作為第一個被批準使用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手術機器人系統,就是由直觀醫療器械公司開發、生產和營銷的。
基于機器人的輔助導管技術系列產品是直觀醫療器械公司除達芬奇手術系統產品外的又一創新產品線布局。該產品將利用自然氣道,進入肺部全部位,結合CT圖像計劃系統等先進科技進行診斷和微創手術,從而幫助患者在早期就能有效確診甚至治愈。最初的產品研發將專注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其后將側重于早期肺癌的有效治療。
“上海將成為‘直觀’的第二個家!”直觀醫療器械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ary Gerhart表示。
手術機器人成了“網紅”
2006年底,中國引進第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次年1月15日,中國首例不開胸機器人心臟手術在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實施。
作為手術的實施者,中國人民解放軍301醫院高長青院士2000年首次接觸手術機器人,經過5年的艱苦探索、近100例動物和尸體模擬演練,終于實現突破。目前,手術機器人已為全國38000多名患者實施了手術。
然而在此之前,高長青卻被周圍人罵得“狗血噴頭”,“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用機器人做手術!”
手術機器人面臨的最大質疑是安全性,由于人的器官十分脆弱,機器手臂無法像人手那樣提供觸覺反饋,勢必會增加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
但瑕不掩瑜。近年來,神經外科手術朝著微創化和精準化方向快速發展。一個小的醫療機器人往往只需要2厘米的創口,甚至口服就可以進入人體,從而極大降低了術后感染的風險,加快了術后愈合的時間。在中國首例不開胸機器人心臟手術中,病人在術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走動。
以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醫生只需坐在顯示屏前,操縱控制桿,便能完成手術。它的最大特點是“縮放”,主刀醫生可以通過調節縮放比例,改變手動操縱和實際移動的尺度比例,從而實現超精細外科手術。縱使最出色的外科醫生,由于手部血管隨著心跳有節律的顫動,都無法保證手術器械的完全穩定,而這一劣勢被醫療機器人高精度的機電結構所補償。
醫療機器人的出現,可以有效降低中國癌癥患者的診斷及治療成本,能為醫生提供創新的精準診療工具,從而提升醫療水平。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趙自林說,在嚴格審查和控制的條件下,國內目前已裝機的達芬奇手術系統有60多臺,雖然只占全球總量的2%,但還在申請的醫院就有數百家。雖然審查嚴格,但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前景依然樂觀。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徐徠介紹,中國正在抓緊醫療器械審批制度的改革,為國家和本市重點專項、臨床急需產品開辟“綠色通道”,縮短醫療器械上市周期。
中美結合全球嫁接資源
過去十年,中國醫療產業迅速崛起,進入高增長的通道。其中制藥行業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一直持續到2013年。截至2015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已達到4800億,預計到2020年將突破8000億。
中國的醫療產業在各項規模指標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但還沒有誕生地位與市場規模相匹配的企業。
“我們有全球地位的市場,卻沒有全球地位的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到目前由美國、日本和印度公司主導的市場競爭中去?
目前,研發和創新的熱點還是在美國,包括復星醫藥在內的很多企業都把創新研發機構設到了美國。“這樣的架構設計使得我們創新的觸角、資源獲得能力都能夠向美國這樣一個全球創新中心去靠攏,去吸收。”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表示。
這一次,復星醫藥將美國技術帶回了上海。陳啟宇表示,中國不只有市場,也有非常強的研發能力。復興醫藥以最新的技術為基礎進行合資,希望在上海研發全世界最領先的新一代醫療機器人。雙方將共同研發,全球同步銷售。“研發技術是中國合資企業的,而不是美國簡單的把技術轉移過來,我們要形成自己在這個領域先進的獨特研發。”
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壟斷,高額成本成為手術機器人在中國商業化的又一大阻礙。引進一套達芬奇的手術操作平臺動輒逾千萬元,單次手術耗材一套則達到2至4萬元。復興醫藥和直觀醫療器械的強強聯合,實現高端技術的本土化,有望大幅降低手術機器人的成本。
復星醫藥正在走一條中美結合的道路,一條以中國為目標市場,全球嫁接資源的創新道路。“面向未來,我們在創新上面的探索,要圍繞精準醫療和推進人工智能的大背景,結合美國的技術和中國的市場,聚焦包括腫瘤藥物、腫瘤診斷與治療等治療領域。”(記者 王 春)
編輯:趙彥
關鍵詞:手術機器人 中國標簽 網紅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