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民間信仰有別于封建迷信活動
地緣性。民間信仰所崇拜的每一種神祇因循于傳統習俗,依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特殊的地理環境,都根植于特定地域,扎根在一個具體的環境里,代表著共同的習俗、血緣、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人情關系。這種民間信仰的地方意識,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神祇平等互惠、休戚與共的關系,營造出一個個人情社會,使人們因共同的祖先、共同崇拜的神祇而形成認同的網絡。
多元性。烏河地區的民間信仰除了所列舉的觀音、關公、龍神、藏山神等為主外,從留存的碑碣中,還可以看出其多神崇拜,呈現出一種多元信仰的現象,即以儒、釋、道三教為主的多神信仰。所信仰的各類神祇多達三四十種,包括有佛教中的釋迦牟尼、文殊、地藏、藥師、珈藍、韋馱等眾多菩薩羅漢;道教中真武、三官、玄武、圣母、文昌、北極、天齊、二郎、閻羅等;俗神中有財神、土地、五道、山神、痘神、響馬等。這僅僅是殘存碑文中看到的有限數量,如果加上散落民間社會、家庭院落中供奉的神祇,那便難以計數了。
這種民間信仰的多元化特點,反映了華夏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念和所凝結的中華民族數千年形成的文化心理積淀。它是以儒教家族倫常為教化基礎,以儒、釋、道三教“神道設教”大眾化的多神信仰。其內涵意義體現出了儒教“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倫常關懷,道教“善惡承負”、“太上感應”以及佛教“因果報應”等勸善懲惡思想的一體混融。具體內容涵蓋了天地祖先、歷史人物、仙佛鬼神、三教九流、日用眾神不一而足。信眾借此天人感通的方式而達到緬懷功德、尊天祭祖、懲惡揚善、避災祈福、求助許愿和安定心神與精神慰藉,能夠起到安定社會生活的積極作用。
編輯:韓靜
關鍵詞:信仰 民間 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