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文化產業規劃應該給城鄉注入民族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戰略放在很高的地位,把文化產業作為主流支柱性產業對待,這是一次從精神層面到產業體系結構的重大變革和理論升華。現在,各級政府都在尋求自身轉型發展的文化定位,探索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認知文化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文化產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非同一般。
首先,我認為,文化解決一個地方發展的定位問題、方向問題、價值觀問題和區域發展特色問題。文化規劃解決區域總體戰略布局問題,解決發展動力問題,解決產業結構關系問題。文化解決市場定位和認知度問題,對區域形象、精神、包裝、品質起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確定的文化規劃,不僅是對文化行業自身的梳理和功能提升,以及對業內文化價值的挖掘。文化規劃最重要的是對整體經濟產業的核心性定位與產業設計。以增強企業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實力,提升經濟發展中的生態文化自覺,進而構建新型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社會文明體系。
在“一帶一路”戰略大格局中,文化產業規劃還應是一個放在國際化視野中全新的經濟定位,要從產業的角度去構建規劃體系,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頂層設計、產業布局、發展規劃、投融資解決方案、資本市場結構設計、運營管理模式、資源與產品評估、營銷模式與市場信息反饋等。所以,發揮文化產業的規劃功能,核心在于對文化產業戰略意義的認識高度。
嚴格講,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規劃機構和隊伍建設,與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現實是不相稱的。在國家密集型的文化產業政策環境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建設,缺乏科學規劃體系的支撐。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在頂層設計上沒有解決文化產業的屬性定位問題,文化產業到底是文化屬性還是經濟屬性?因為這種認識的模糊性,導致文化產業發展只有政策建設而缺乏標準體系,即使做出文化產業的規劃,也沒有評審和驗收依據,就無法進入地方立法程序,也就意味著文化產業不可能依法實施。
就規劃業本身而言,雖然國內的規劃機構高低錯落、星羅棋布,但深層探究,也并不盡如人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最直觀的就是現代化新型城市的建設面貌。這樣的巨大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改變和困擾,那就是城鄉建設一體化雖然空間環境發生很大變革,但服務品質沒有很大的提升,城市建設同質化問題非常突出。作為一個東方文化大國,我們基本無法找到每個城市的文化特征,無法看到清晰的城市文化發展脈絡,城市主題找不到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城市要么有城無市,要么有市無城。一座座新城成了規劃設計的實驗展示和建筑材料的堆砌,大而無當、虛張聲勢、咄咄逼人。應運而生的大量的城市規劃設計機構、旅游環境規劃設計機構,互相復制抄襲,玩一些數字概念,什么“幾橫幾縱幾組團”,什么“幾心幾帶幾輻射”,成了一種新的“規劃八股模式”,要么一個雷同模式,要么奇形怪狀強奪眼球,制造一種新的視覺惡俗。當然,這里有很大的程度是為了服務地方某些領導的喜好,聽命于行政指揮結出的怪胎,最重要的是我們缺乏規劃的學術尊嚴,沒有規劃的文化自信,沒有與實際結合的人文底氣,沒有規劃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以經濟效益為標準,隨波逐流,沒有讓自己的業績流芳,也助長了簡單粗放的造城運動惡俗。嚴格講,規劃是嚴謹的科學,是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既要考慮到環境保護與和諧,又要實現低成本建設,重要的是要有城市管理和經營的布局,要解決城鄉發展的動力問題,解決人口集聚與產業集聚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一個空間設計與建筑構造,不是要大而無當的空間布局,而是要給我國的城鄉注入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產業規劃,出現在國家文化戰略出臺的今天,這其實也是個新課題。但作為國家主流的核心文化央企,有著自身與生俱來的國家使命感,有著很好的國家文化資源。站在一個國家戰略高度,我們首先會從文化發展的規律和定位角度入手,去把握規劃的主題、理念、戰略布局與呈現形式,注重文化的個性塑造與產業體系的結合關系。重要的是盡快構建文化產業規劃的國家標準與核心示范建設。
從規劃手法上,我們必須要知道是為誰在做。當今規劃冊子看不懂的問題確實普遍存在,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規劃太專業化,注重學術高度而缺乏落地價值,純學院派的規劃思路,玩的全是術語游戲和專業套路,讓具體實施者一頭霧水還說不出口。二是規劃沒有自己的主張和定位,只提訴求不提要求,不是命題作文。結果是由著規劃單位自己編制,最后花言巧語忽悠一番,和當地實際對不上茬兒,無法實施。三是規劃缺乏戰略,只有很多節點描述,成為碎片化鋪排,形不成體系,分不清層次,講不清道理。四是不負責任地復制了別的地方的東西,有的連地名都沒改過來,鬧出笑話。
規劃是個風險行業,沒有足夠的知識準備和經驗儲備不要涉足這個行業;沒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沒資格從事這個專業。理念不到位,布局不科學,定位不準確,浪費的不僅是客戶投資,毀掉的不僅是可貴資源,更要害的是破壞了歷史文脈和生態平衡,喪失了最可貴的發展機會。按照你的思路搞得一團糟,騎虎難下、進退兩難,這能叫科學規劃嗎?規劃是頂層設計,是定位性、指導性文件。規劃是布局,不是出點子。做規劃師,要當好四個角色:第一,我首先是一個消費者,我來這里,我最需要什么?我最想干什么?第二,我是一個投資者,我要投資這個靠什么來掙錢?贏利點在哪里?什么時候才能掙到錢?投入和產出周期有多長?投資和利潤比例有多大?我要什么樣的管理模式等等。第三,我是地方政府領導,這個項目和地方經濟發展布局有什么關系?位置是什么?支持它的理由是什么?在地方發展政績體現的亮點是什么?第四,我是一個規劃專家,綜合上述各方訴求,根據地方資源情況和環境要素,按照我的專業水平,如何綜合力量,實現項目的高度提升,給各方一個驚喜。
現在,從總體形勢上講,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已經相對成熟。但文化產業的規范發展和支柱性產業地位尚未形成,這里有發展基礎和過程問題,還有文化產業體系構建和結構性問題有待很好解決。文化產業的資源評估、資產評估、資本評估要盡快制定可依據標準。一句話,建立我國文化產業規劃標準體系刻不容緩。從資源評價、規劃通則、產業及產品評估,以至于基于文化資本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倡議版權交易等需要有很強的教育培訓體系和人才孵化體系,在這樣一個具有經濟產業發展閉環系統的環境下,文化產業才能真正繁榮與發展,其支柱產業地位才能穩固形成。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化產業規劃 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