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黨風廉政建設到黨風廉潔建設
進入2016年底,在中央紀委網站的各類消息中,“黨風廉潔建設”悄然取代了“黨風廉政建設”。之所以會出現這一變化,是因為“黨風廉政建設”把反腐敗的對象定為黨員領導干部,許多黨員不在監督范圍之內,不符合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而“黨風廉潔建設”覆蓋了8800多萬名黨員,體現了反腐敗斗爭向“全面”和“從嚴”的縱深發展。
從“黨風廉政建設”到“黨風廉潔建設”的變化,源自反腐敗斗爭的豐富實踐,這不僅僅是2016年一年的變化,更是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形勢和任務的發展。
2015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調研時提出,要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2016年,“四種形態”由理論走向現實,成為反腐敗標本兼治的有效舉措。最新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將“四種形態”作為重要的實踐成果,固化為制度,成為新時期開展黨內監督的基本遵循。
反腐敗沒有特權和例外,一系列紀錄在2016年被打破。發生在遼寧的拉票賄選案,是建國以來第一起發生在省級層面、嚴重破壞黨內選舉制度和人大選舉制度的嚴重案件,涉及至少6名省部級干部、45名全國人大代表、454名遼寧省人大代表。反腐敗不會受制于國境范圍。“百名紅通人員”頭號嫌犯楊秀珠,在外逃13年、輾轉6個國家后回國投案自首,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有了新的突破。反腐敗更不會“燈下黑”。中央紀委正在研究制定《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把監督執紀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
反腐敗涵蓋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等各個領域,特別是隨著巡視向全覆蓋推進,震懾效應持續增強。目前,中央第十一輪巡視已全部完成進駐,巡視工作規范有序展開。十八大以來的前10輪中央巡視,涉及到213家單位,全覆蓋完成率達80%。2016年創新了巡視“回頭看”,對已巡視的地方殺“回馬槍”,已對8個省市完成“回頭看”。任何人都不要以為巡視結束了就算過了關,腐敗分子“過得了一時,過不了一世”。巡視“回頭看”就是要出其不意,查看黨員干部的真實狀態,任何人都別想靠“演戲”“作秀”而蒙混過關。
2016年,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治理基層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成為中央紀委的工作重點之一。今年前10個月,中央紀委網站16次發布基層侵害群眾利益的腐敗問題1884件,處理2603人,1227人受到開除黨籍處理。
從明確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到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黨中央不斷強化管黨治黨的責任意識。今年7月出臺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明確規定了黨委(黨組)、黨的工作部門、紀委(紀檢組)及其領導成員的問責責任。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了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這兩部重要黨內法規,推動了“兩個責任”的落實,扭轉了反腐敗由紀委單打獨斗的局面。“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個”,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有一名中央委員和一名中央紀委委員就因為被問責而“請了假”。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通過問責強化責任、促進擔當的態度和決心,也警醒全黨“不僅安全事故要行政問責,管黨治黨不力也要問責”。同時,隨著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推進,監督力量越來越強,監察體系的頂層設計也越來越完善。
2017年,“黨風廉潔建設”將成為反腐敗斗爭更為遠大的目標。(江畔)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黨風廉政建設 反腐敗 巡視 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