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供給側發力培育農業新動能
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明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
2016年,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顯成效。農村深化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重要動力,其中包括: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約6成;三權分置辦法出臺,在繼續明確所有權和承包權的基礎上,首次明確相對獨立的經營權的權能;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水平首次下調,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放棄以及價補分離制度的建立,表明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有力推動了種植結構調整,糧食需求下降和糧食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的格局已經被打破;稻谷、小麥和玉米的品質差價、地區差價在糧食收購市場充分顯現;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一些地方將“三合一”補貼發放,與農民是否焚燒秸稈和濫用化肥農藥等掛鉤,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綠色生態發展。
一年來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阻止了農民增收過度下滑,為農業農村工作落實新發展理念找到了抓手。當前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部分大宗農產品儲備規模過大且出庫困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多年難以解決的棉花庫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庫存也取得成效。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調整,農民收入增長往往極度低迷,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雖然沒有扭轉農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態勢,但是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6.7%的增長,這與過去幾輪的農業結構調整明顯不同。此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著眼于解決長期累積的矛盾和難題。
2017年應更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以及豐富農產品品種,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和健康中國等多項目標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更好地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而且能夠有效抵御國際市場的沖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確保農業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深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要優化農業生產,建設好糧食功能區和主要農產品保護區,發揮各地由市場力量和資源稟賦決定的競爭優勢,以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
二要加大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促進農業、農村要素優化配置,確定合理儲備規模,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
三要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以財政支農改革為突破口,整合涉農財政資金,發揮財政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的杠桿積極作用,切實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和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不足難題。
四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解決農業化肥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成本過高難題。
五要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更好地將其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起來,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附加值,協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新生的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讓普通農戶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紅利。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改革 農產品 結構性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