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老區阜平:香菇產業扶貧星火正燎原
產業對頭 脫貧致富有奔頭
阜平縣位于太行深山區,所轄13個鄉鎮209個行政村中,像劉家溝這樣的貧困村占一半以上。阜平總面積2496平方公里,為全山區縣,山場面積326萬畝,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革命老區阜平生態環境良好、林木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怎么就富不起來呢?
人們常說,道路決定命運。王海波認為,阜平百姓貧困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對扶貧的道兒。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是阜平拔出窮根的唯一出路。
前嶺村婦女王春梅正在采摘香菇
2014年,王海波和李術臣在劉家溝做駐村工作一年,在村干部和村民幫助下,他們跋山涉水、走村串戶,用腳丈量了阜平全縣幾乎所有鄉村,了解到阜平全縣植被覆蓋率達到81%,森林覆蓋率為41%,林木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2.6℃,幾乎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最適合發展香菇產業。
可當時不少干部群眾根本不了解香菇栽培,也沒技術,很多村民甚至沒吃過香菇,發展阻力很大。現年51歲的劉家溝村村民李保田最初就不支持在村里栽培香菇,“大家窮得很,每家也沒幾個镚子(錢),萬一賠了,連飯都吃不上啦!”
王海波和李術臣首先把“啟蒙運動”重點放在了自己所在的劉家溝村。該村一共有215戶629口人,全村近一半是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村民收入主要靠種地和外出打工,剩余勞動力多達200多人。兩人帶著村民到易縣、遵化、平泉等發展食用菌產業多年的地方考察學習,回來又利用開展農民技術培訓班的機會給大家做思想動員。
師傅正在對香菇進行包裝
記者跟隨李術臣來到劉家溝村中央一處廢舊學校改成的報告廳和農家書屋,里面仍然擺放著一些桌椅,門檐上“科技興農”的對聯橫批依然清晰可見。“我們幾個農業專家每晚就在這兒開動村民的大腦,讓他們相信發展香菇產業一定能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甚至是命運。”李術臣對記者說,他們多次給村民盤算,一個占地1畝的香菇大棚可安放菌棒2.2萬個,年產香菇近3萬斤,收益可達四五萬元。
眼見為實。2014年年中,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的幫扶下,王海波和李術臣在劉家溝村以東的一塊平整土地上先期建設了4個暖棚試驗香菇栽培,很快取得了效益。部分村民們開始相信了,開始嘗試。當年,在阜平縣政府的支持下,全縣在7個鄉鎮13個村建成香菇大棚377棟。
“這4個棚可是點燃阜平百姓脫貧致富星星之火的地方。”李術臣開玩笑說,每次他到阜平做技術指導,都要來此看看,這可是將來的“扶貧革命遺址”。
編輯:梁霄
關鍵詞:香菇 阜平 產業 河北 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