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北京擬將霾列氣象災害引質疑 或致政府不承擔責任
常紀文說,霾不能列為氣象災害,建議改為氣象災禍。他認為,《草案》將霾列為氣象災害,已引發社會關注,一旦通過,將帶來后患。
治霾應按大氣法規定明確部門職責
馬軍認為,霾若需寫入草案,也不應與冰雹等自然災害并列,可單獨列為一項,說明它的本質不是自然災害,并就其列入原因作出特別說明,避免社會各界對霾的定義與治理問題產生誤解。同時增加說明,明確治霾的責任仍執行大氣法等法律規定。
“氣象部門之所以會積極介入監測和發布霾預警,這其中既有社會需求,也與其技術條件成熟、受眾范圍廣等有關,現階段氣象部門對霾的信息發布比環保部門更及時。”馬軍建議,環保部門重視霾預警的發布傳播,借鑒氣象部門與新媒體合作的經驗,主動為新媒體提供接口,拓寬傳播渠道,并優化預報內容,擴大環保部門在霾預警方面的影響力。
王明遠是清華大學環境資源能源法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認為,霧霾首先是一種天氣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污染現象,不是純粹的氣象問題或者污染問題,屬于氣象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領域,在科學上很難把霧和霾切割開來。此外,大氣法第95條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預報的會商機制也是由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共同完成。
他認為,地方立法應進一步明確霧霾的法律地位和部門職責,不影響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法定義務,不會沖擊現有管理體制。
建議從根本上消除霧霾產生內因
“為了解決霧霾問題,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下,人類只能從不排放或減輕排放污染物的行為,找到解決霧霾問題的出路。”孫佑海說,目前,人類無法對形成霧霾的外因進行干預。但是,可以對氣象條件的變化情況做出預報。他指出,人們可以通過氣象預報,告知人們在出現靜風、逆溫等氣象條件下,可能有霧霾的發生,從而為減輕霧霾對人類健康的損害,作出自己的貢獻。
張俊杰提出,將霾歸入氣象災害,地方法規就把它定義成了一種不可抗力,難以預見、無法抗拒和無法避免,從而忽視了霾的人為成因,也忽視了霾是可以徹底治理的客觀事實。同時,霾的預警和管理若按照氣象災害處理,拉長了信息和管理鏈條,不利于政府部門及時和有效地做出反應。
孫佑海建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要嚴格貫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切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糾正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以從根本上解決嚴重的霧霾問題,消除霧霾產生的內因。
同時,要支持有關部門提高氣象預報質量,尤其要做好霧霾形成和變化的預報,履行好氣象部門應盡的職責,努力為避免或減輕霧霾對人類健康的損害,做出氣象部門應有的貢獻。
編輯:秦云
關鍵詞:北京 氣象災害 北京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