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看點 看點

鄂爾多斯一自然保護區濕地將干涸 官員:天災

2016年12月09日 10:35 | 作者:劉子珩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1120085268_14812467053281n

西風凜冽。地上白茫茫的鹽堿,厚如積雪。任永奇緊握越野車的方向盤,神情嚴肅,隨車顛簸。

十年前,車子行駛過的地方,是鄂爾多斯的驕傲。在這塊干旱少雨的沙地上,一個10余平方公里的駝形鹽堿湖泊,吸引數以萬計的鳥類棲息繁衍。其中一種名為遺鷗的候鳥,是世界級瀕危物種,最為珍貴。

2001年,主要以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下稱桃-阿海子)為核心區域,面積為15770公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此設立。第二年,它被收錄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作為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任永奇曾為鳥兒們巡查守護。

但如今,湖水萎縮,鳥類驟減,遺鷗不再。

11月12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內蒙古自治區反饋督察情況,其中措辭嚴厲地提到,“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已基本喪失。”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遺鷗保護區從默默無聞到成為國家級保護區,再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時間是15年。此后不過6年,便出現嚴重生態問題。任永奇介紹,保護區濕地萎縮已經多年,早在2008年湖水就徹底干涸過。

新京報記者在鄂爾多斯當地采訪時,接觸的多位政府官員將濕地萎縮的主因歸為天災,認為常年降水量少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據新京報記者和多位實地研究者調查,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才是濕地萎縮的最大原因,包括上游十余個淤地壩的建設,徹底截斷了保護區的水源。

沒有遺鷗的遺鷗保護區

任永奇還會回想起當年濕地繁盛的景象。那時他在泊爾江海子鎮治沙站,主要的工作是為這里的茫茫沙地覆蓋植被。但即便環境惡劣,桃-阿海子卻水量充沛,草長鶯飛。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保護區在2001年成立,位于東勝區以西約50公里,在東勝區和伊金霍洛旗兩地交界處。保護區內有4個自然村,2000多居民,不過現在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小孩。

進入12月,鄂爾多斯即將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保護區內樹木蕭瑟,植被枯干。幾群山羊懶散地吃著草,寒鴉偶爾飛過,卻并不聒噪。目測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桃-阿海子已結冰,岸邊的浪花被凍住,像是在膠片上被定格。

地形上看,保護區是個盆地,四周高中間低,有著666平方公里的匯水區域,因此形成了湖泊。

任永奇回憶,整個2016年,因為濕地面積太小,駐足的候鳥數量有限,并且這個以遺鷗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湖心島由于缺水而消失,已沒有遺鷗前來繁殖。

遺鷗是一種身長40厘米左右的鳥類,羽毛潔白,腦袋是黑色的,眼圈卻又是白的,嘴和腳小巧玲瓏,色體暗紅。它們對居住條件要求苛刻,只挑沙漠中的咸水湖和鹽堿湖中的湖心島。

1929年,它們在內蒙古西部首次被人類發現,直到1971年才被確定為一個獨立的物種,是人類發現最晚的鷗類。動物學家感覺相識恨晚,為它們取名“遺鷗”,意為被遺忘的鷗鳥。

相關資料顯示,遺鷗存世不過萬余只,是世界公認的瀕危鳥類,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作為一種遷徙性的候鳥,遺鷗每年春夏季主要在中國、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境內棲息和繁殖,秋天啟程,飛往中國天津和韓國濱海區域越冬。

1987年,中國鳥類考察隊在泊爾江海子鎮發現了一只死去的鳥類,體內有幾枚沒有產出的卵。后經研究,確認這就是遺鷗,桃-阿海子是遺鷗的棲息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芬奇是這批遺鷗最早的發現者之一,據他研究,整個上世紀90年代遺鷗在鄂爾多斯高原發展迅速,有效種群的數量由不足2000只,一路攀升到7000余只,成為遺鷗全球種群的中流砥柱。而這一發展,基本上是在桃-阿海子實現的。

“不僅僅是遺鷗的繁殖地,它是非常多水鳥秋天的經停地,是非常不簡單的一個湖。”鐘嘉是桃-阿海子最早的一批觀鳥愛好者,她依然記得濕地鼎盛時期給她帶來的驚訝,“這個湖到秋天的時候,大天鵝和其他的水鳥多得鋪天蓋地,你都不能想象,它的生態承載量就是一個奇跡。”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塊濕地與遺鷗,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批準在此建立了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個專門以遺鷗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它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編號1148。

從國際重要濕地到湖水干涸

令人意外的是,成為國際重要濕地后,保護區卻陷入了湖水面積逐年減少的尷尬局面。

遺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0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桃-阿海子水域面積在1998年時達到最大,為10平方公里。此后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平均每年減少1.6平方公里。而在報告發布的當年,“濕地水域面積僅剩1.3平方公里,即將干涸。”

任永奇回憶,近十年時間,保護區湖水時有時無,2008年時桃-阿海子完全干涸,此后幾年雖然恢復一點,但也面積有限。今年因為降水豐富,湖面蓄積了約2平方公里的水。

身為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的他,在2012年1月對上一年度的報告中寫到,“只是到了夏季后期,才出現約1.5平方公里的水面,但整個秋季幾乎不見任何水鳥停歇,可以說是基本不具備任何生態功能。”

此時距離上一次湖水完全干涸,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當地68歲的村民馬雙回憶,自己2008年之前從未見過干涸的湖面,只是聽父輩說起,解放前有過一次。

湖水干涸凸顯了管理部門的尷尬,在2000年保護區管理局與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聯合署名的考察報告中,曾認為“桃-阿海子是一個不干涸的內陸湖”。

對于湖水干涸的原因,多家政府機構及多位政府官員均將其歸為天災。

“那個是靠雨水,降水量少的話湖水就少。”東勝區區委宣傳部郭曉軍說。

持這一觀點的還包括東勝區林業局副局長苗荔,她表示“東勝是干旱地區,降水少海子就干旱了,治理主要還是靠降水,沒有其他辦法。”

在2016年東勝區政府的一份整改方案中,濕地萎縮也被認為是“由于流域內連年干旱,連續幾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沒有形成有效供水補給,造成濕地面積逐年縮小。”

人為減少150萬立方米河水

“這個肯定是不對的,不能什么都怪天災。”身為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對于天災一說并不認可。

他曾多次來到遺鷗保護區調研,在他看來,濕地萎縮的人為因素不可忽視,“這么大的湖泊現在沒有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游的河流被阻斷了,建了十幾個壩哪還有水?”

遺鷗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邢小軍介紹,注入桃-阿海子的徑流共有五條,均為季節性河流,是除降水外的重要補水渠道,而這些徑流上存在著大小淤地壩,它們有的在保護區內,有的在保護區外。

多份研究結果顯示,以桃-阿海子的主要徑流雞溝河為例,這條東勝區境內的內流河自2006年開始實施淤地壩工程,在全長18.5公里的河道上,修建了不低于16座淤地壩。

據了解,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一種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滯洪、攔泥,淤地、蓄水、發展農業生產。

東勝區淤地壩的大規模修建始于2004年,新華網當時曾報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黃土高原淤地壩工程目前全面啟動,首期爭取國家投資2068萬元。”

編輯:李敏杰

01 02

關鍵詞:保護區 遺鷗 濕地 淤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 四房婷婷婷婷丁香五月天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a 起碰97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三级日本成网人站 |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