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女大學生”總是被消費 不能讓全體女生“背鍋”
商業宣傳用“女大學生”說事兒
在一款手機軟件推出的“圈子”功能事件炒得火熱之際,北京一所高校的李華(化名)感嘆:“又有公司在打‘女大學生’的牌了。”在社交類應用的自我推廣策略中,把年輕女性當作噱頭,打情色“擦邊球”,就像打出一記“王炸”,“引爆”線上線下。一些直播類應用、社交類應用在發展初期,都曾用過這一招。
“女大學生”的形象被作為一種商品,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了這樣的趨勢。當時有一部電影叫《女大學生宿舍》,是講述女大學生在生活困境中拼搏奮斗的故事,但標題本身代表隱私空間,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很多聯想。
“‘女大學生’早已成為文化標簽。80年代我們社會走向新的、強調個人主義、隱私、個性的潮流,在商品浪潮中,女性形象很容易成為消費文化中的核心形象。”周志強說。他認為,“女大學生”形象之所以被消費,是因為大學生是一個精英族群,“女大學生”本身就能激活社會豐富的想象。“隨著以網絡為主的不良消費傾向出現后,‘女大學生’似乎可以作為‘微色情’符號使用,也就是能激起人欲望想象的符號,但這不是色情文化。‘微色情’是現在消費主義的必然現象。”
“做這類策劃的人也有女兒,也有親人,如果他們看到自己的女兒像被明碼標價一樣呈現在人們面前,心里也不會好受。”北京一所高校的陳紫(化名)說。陳紫的同學王一晴(化名)覺得:“想讓‘女大學生’少被貼上不好的標簽,還得看監管的力度。”
“我們看到的商家把‘女大學生’標簽到處販賣,引起廣泛的關注,在我看來是不符合實際的。”周志強說。
在李銀河看來,“女大學生”成為商家愛用的標簽,客觀反映出男人仍處于社會上風,女性只是審美客體。她認為,女性應主動改變現狀,爭做審美主體,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選擇;社會教育應大量提倡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地位,不是只讓女性做審美客體;對于商業運作中宣揚“女大學生”這一標簽事件,媒體應該起好監督作用,及時批評,讓整個社會風氣更加平等。
編輯:梁霄
關鍵詞:女生 大學生 社交圈 網紅臉 腐女 精英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