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新曙光新曙光
朱德: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普通爺爺
黃洋界哨口
“朱德的扁擔”
劉建在上小學六年級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那時候學校不上課,劉建也就沒什么事做,留在家里陪爺爺,和爺爺朱德相處的時間更長了。
雖然爺爺從來不談自己的事,但是隨著對爺爺的了解不斷加深,劉建發現,爺爺不僅是一個親人,也是一個對國家、對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領導人。
我們對于這個領導人最熟悉的故事,莫過于從課本里讀到的那篇名叫《朱德的扁擔》的文章。
朱德在1943年陜甘寧晉綏聯防軍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報告中曾回憶了那段日子:“我在井岡山的時候,大家去挑米我也去挑,挑到半山上我就挑不動了,肩膀也壓痛了,雖然如此,但你一挑他們就都來搶著挑,一帶頭事情就好辦了。”
這段話講的就是1928年冬天,發生在井岡山上“朱德的扁擔”的故事。
據《朱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朱德研究組編著)一書記載,當時,紅四軍集結在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之間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內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至糧食都奇缺。
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問題并儲備一定的糧食,紅四軍司令部發起了下山挑糧運動,朱德就常常和戰士們一起挑糧。
戰士賀禮保回憶說:“一些人叫朱德同志伙夫頭,他滿身衣服上都是油,帽子上也有油,和我們戰士打成一片。他挑糧我是親眼看見的,他把褲子脫下來背米,把褲頭、褲腳捆起來背米上山。”不僅如此,朱德還常常“穿雙草鞋,戴斗笠,挑了滿滿的一擔米和戰士們一道爬山”。
戰士們都是20多歲的人,為了照顧年過40的朱德,他們把他挑糧用的扁擔偷偷藏了起來。找不到自己扁擔的朱德就又做了一根,并在上邊寫了“朱德記”三個大字,以防別人再拿走。
如今,這根扁擔依然陳列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
關于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小插曲。
在“文革”時期,朱老總的革命故事被肆意篡改,井岡山上“朱毛會師”被演繹成“毛林會師”,就連課本上“朱德的扁擔”也被改成了“林彪的扁擔”。
女兒朱敏聽說了這些事,見到朱德時說:“爹爹,大家都知道,井岡山上是您和毛澤東會師,史稱‘朱毛會師’,怎么變成‘毛林會師’了?您在井岡山挑糧的扁擔,怎么也變成了‘林彪的扁擔’?”
而朱德當時只是笑了笑,回答說:“歷史就是歷史,當時他林彪只是個營長嘛。”“爺爺還開玩笑地說,‘扁擔可以先借給他,早晚要還回來的。’”劉建回憶道。
如今,“扁擔”早已“還回來”了,當年那個看似絲毫不在意歷史被篡改的老人,有著他獨到的歷史洞察力。
中南海里的“南泥灣”
因為從小在爺爺朱德身邊長大,劉建曾經在中南海生活過十幾年。“住在中南海”,現在聽起來會讓人覺得羨慕,但是當年劉建跟著爺爺在中南海生活的日子卻十分艱苦。
朱德家是雇農,小時候全靠家人節衣縮食,才供得他上學念書。新中國成立后,朱德感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便要他們各家送一個孩子到北京讀書,培養孩子們用知識建設祖國,于是,這一下子就來了十幾個孩子。
當時的糧食是供應制,因此,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在北京就沒有定糧供應,孩子們的糧食,只能是夏收秋收時從老家背到北京來。在沒有糧食供應的季節里,這些孩子們就只能分吃爺爺朱德和奶奶康克清的口糧。
“爺爺的定量是每個月26斤糧食,奶奶的更少,只有22斤,兩個人加起來只有40多斤糧食。”劉建回憶說。
這40多斤糧食要供朱德康克清夫婦和十幾個孩子一起吃一個月,肯定是不夠。而且,家里這么多孩子,不僅飯不夠吃,睡覺的地方也不夠,但孩子們有自己的辦法。
“地方不夠住我們就睡大通鋪。”劉建說:“分的糧食不夠吃,就自己種地。現在的中南海里邊種的都是花,我們小時候,都在院子里開地,種糧食、種菜。”
那時的中南海,儼然被開辟成了另一個“南泥灣”。
為了不讓國家負擔自家的糧食,朱德有時會去買一些粗糧,拌上野菜,做成窩窩頭吃。《朱德》一書的附錄中,收錄了女兒朱敏對爹爹朱德的回憶。
朱敏講,父親和母親多年來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每年春天到地里挖野菜吃。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十分困難的時候,他們更是堅持不吃肉。
一天清晨,朱德和康克清散步回來,又帶回許多野菜,“兩位老人的衣袖和褲腳都被露水沾濕了,滿手泥土,但是,爹爹卻高興地說要請孩子們會餐。”
朱敏回憶說,那時和爹爹朱德一起吃飯,餐桌上擺的是馬蓿菜玉米面窩窩頭,朱德帶頭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得特別香甜。雖然全家人都覺得朱德上了年紀,勸他不要吃這些野菜粗糧了,他卻笑著說,現在比長征的時候吃得好多了,長征的時候,馬蓿菜是最高級的野菜。
但是,劉建他們這些孩子卻都覺得野菜很苦很難吃。
看到孩子們不愿意吃野菜,朱德嚴厲起來:“長征的時候,多少同志因為沒有東西吃而犧牲了。”他要求孩子們:“以后都住到學校去,同學們吃什么你們就吃什么,回家來就到大食堂吃飯,一點也不要特殊。”
于是,劉建說,他們這十幾個孩子上學后,就都住到了學校。不過一到周末,孩子們就會回家來看望爺爺奶奶。但是因為家里人多,每次吃飯都要開兩大桌,吃的也都是大鍋菜。
“因為家里人多,那個做飯的師傅就會在炒菜的時候,拿豬油在大鍋里擦兩圈,再把菜下到鍋里,‘呲啦’一聲,倒點兒水進去,撒點兒鹽,菜就算炒好了,拿個臉盆盛好就端上桌。”劉建說。
當時在中南海,劉少奇、朱德和楊尚昆三家在同一個食堂里吃飯,現在,劉建有時還和劉源將軍(劉少奇之子)相互打趣,一個說“你們家人多”,另一個說“你們家更多,一到周末就拿臉盆兒裝菜”。
當年的條件雖然艱苦,但是劉建委員談起來,臉上卻一直洋溢著笑容,還常常拿它當趣事與老友們一起回憶,這大抵就是“以苦為樂”的真實寫照吧。
編輯:曾珂
關鍵詞:朱德 崇高理想信念 普通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