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韓俊: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的同時,還要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國門到國外參與投資農產品加工、儲運和營銷,去整合國外農業的產業鏈。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中國農業發展戰略思路必須要創新,中國農業政策必須要有大的調整完善,中國的農業必須要實現轉型發展。”近日,在北京召開的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從戰略、政策、產業三個角度,強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積極應對新挑戰。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韓俊進一步指出,迎接這些挑戰,科技創新是一個關鍵點。“要高度重視它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五化”背后的邏輯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并非農業強國。小規模農業要提高競爭力,在韓俊看來,關鍵是要更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重視內涵式發展,提高土地生產率,更加重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農業機械化、良種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上做文章。
眾所周知,農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尤其是依賴土地資源,這是農業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農業生產中,各種生產資料的投入成本與土地租金基本各占一半,這一點在西方農業發達的國家中是很少見的。農業成本的不斷提升,對農業盈利水平的擠壓會越來越明顯。
他舉例對比說,如果農產品成本上漲,美國等新大陸國家可以通過不斷擴大農場規模來消解成本上漲,而東亞國家和地區,農場規模一般都很小,想擴大規模很難。就我國來說,我們的土地生產率并不低,但要想再提高勞動生產率卻不容易。
“農業不光是生產農產品,還有提供生態環境及文化傳承的功能,具有多功能性。農產品價格形成過程中,市場應該發揮決定性作用,但政府該支持的還要支持,該保護還要保護。”韓俊分析說,農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必然會進入高成本農業階段。于是,日本采取政策措施對農業實行高度保護,如果完全自由競爭的話,日本的稻米產業可能就不存在了。
當然,這種支持保護并不是直接干預價格。韓俊強調,應該采取“綠箱”政策支持農業科技,支持農產品營銷,甚至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對農民直接進行收入補貼,這樣農業競爭力還可以提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造成價格扭曲。
韓俊說,在確保農業產業安全、農民生計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只有經營的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很多先進的科技才可以用,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方式才有可靠的支撐。”韓俊稱,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中國農業發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多地少。我們有2億多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也就7、8畝,30畝以上的農戶全國只有1032萬戶,這在全世界都是最小的農業經營規模。
因此,他提出,今后我國還得積極發展適度經營規模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健全農業服務體系,讓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真正發揮引領作用。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在不斷地加大,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責任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
面對這個嚴峻的挑戰,韓俊表示,我們要始終堅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現在的情況是,當前,我們國家的口糧消費雖然在不斷下降,但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中等收入階層規模越來越大,糧食總需求還在增加,食物結構在不斷升級優化。
“從國際上看,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時,食物消費結構才基本定型,我國還處在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到2030年,我們的食物消費結構才會基本穩定下來。”韓俊說。
在這難得的戰略期內,我們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韓俊說,我們要更加重視發展現代畜牧業,以滿足人們對蛋白質的需求。“畜牧業的發展不能再采取過去那種拼資源、拼環境的方式,而是要發展健康的、生態型的畜牧業。此外,水產業方面,除發展淡水養殖外,還要更加重視發展遠洋和深海漁業,這些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也很好。”
當然,要讓老百姓吃得更營養更健康,滿足老百姓食品消費不斷升級的需求,僅靠國內這點資源是不夠的。韓俊提出,我們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擴大緊缺農產品進口的同時,還要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國門到國外參與投資農產品加工、儲運和營銷,去整合國外農業的產業鏈。這才是最有眼光的。
“總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韓俊說,要按照“糧頭食(品工業)尾、農頭工(加工業)尾”的思路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業價值鏈,最大限度地推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現代化。這樣,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總量不足的矛盾,而是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過去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已不適應當下的國情,農業必須要調整發展思路,在繼續保護、優化糧食產能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科技、綠色、生態,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韓俊最后說。
編輯:陳佳
關鍵詞:以科技創新 推動農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