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解讀 解讀

讓評價“尺子”更精確

2016年11月25日 14:06 | 作者:谷業凱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最近,頂級科學出版商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宣布將撤掉旗下雜志發表的58篇文章,原因是“發現同行評議和出版過程中存在不當跡象”。這是最新一起涉及同行評議的論文造假事件,也讓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科學評價制度引起人們的關注。

作為一種定性評價的重要方法,同行評議在成果、項目、學者、學科、機構等科學評價體系中應用廣泛。1950年以后美國政府利用同行評議的方法,審定并資助了大量科學研究項目,這也被看成美國研究型大學獲得領先世界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近年來,同行評議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涉及對象不乏學術出版巨頭和國際權威期刊,而暴露出來的針對同行評議的鉆空子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有的利用了出版社計算機系統的安全漏洞,有的提供了偽造的郵箱地址,有的推薦了根本不存在的“審稿人”。在一起特別惡劣的造假事件中,一名造假者甚至推薦了自己。這些都讓不少人發出疑問:同行評議這把“尺子”是不是不靈了?

這種擔心雖然不無道理,卻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同行評議制度。科學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同行評議發揮著其他評價方式無法起到的作用。有科學家打比方,奧運會百米競賽,博爾特快不快誰說了算?計時器和高速相機當然都可以精確地告訴觀眾結果。但博爾特在這場比賽中體現出的競技水平和綜合表現,與他同場競技的選手們顯然更有資格來發表評價,也即“同行評議”。顯然,在科學評價過程中,只有把定量和定性結合起來,才是客觀、有效的。

不過,同行評議的人選確定不容易,而且會引發一些問題。如果評議人是專業領域較遠的“大同行”,容易造成“外行評內行”,而相同細分領域的“小同行評議”,則有可能導致“不是伯樂選千里馬,而是老千里馬選小千里馬”。因此,一些科研機構會通過從龐大的“指定專家庫”中選取評議人來替代傳統的作者推薦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遴選環節,對一些較為冷門的專業領域和“不在庫”專家,學術雜志的編輯還會仔細了解他們的背景、學術能力和誠信水平。

目前來看,同行評議仍然是一把難以取代的好“尺子”,并且在向更加開放和客觀的方向發展。如何把它的刻度設置得更精確,讓用“尺子”的人“眼不花”,是值得科學共同體思考的問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評議 評價 同行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韩国床震无遮挡高潮hd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 | 亚州不卡AV在线播放 | 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DVD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