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住宅產業化發展將再提速
住宅產業化“十三五”期間發展將再提速 已具備全面鋪開條件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王千原雪)日前在上海舉行的全國裝配式建筑工作現場會上,住建部部部長陳政高表示,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面的重大變革,要全面落實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全面形成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
“十三五”期間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將全速前進。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在發展新型建造方式上,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鼓勵建筑企業裝配式施工,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時針撥回上世紀中后期,日本逐步形成工業化住宅形式及采用產業化方式生產住宅通用部件。歐洲傳統工業強國德國也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迎來一輪住宅產業化發展契機,至今已形成相當成熟的產業化模式。我國最早啟動住宅產業化運作的是香港地區,在1953年以建造公屋為代表的一批住宅產業化項目應運而生。
從1999年8月建設部和七部委一同起草的中國住宅產業化綱領性文件,要求用現代科技對傳統的住宅產業進行系統全面改造至今,我國住宅產業化的推動也經歷了緩慢推進的20年。
之所以稱為緩慢推進,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確存在實際困難。“以早期試行產業化的項目為例,幾年前在北京房山區的某項目,拿地價為8800元每平,開盤時房價只賣到13000元每平,因該項目作為產業化試點,開發商在開盤之初每平還要虧損2000元,雖然后期隨著房價的上漲虧損問題逐步消化,但該項目開發商的贏得利潤實際上全部貢獻給了住宅產業化的試行,”京投發展總裁高一軒指出了國內住宅產業化發展緩慢的實際困難。
住總全國住宅產業化基地項目展廳。(人民網記者 王千原雪/攝)
作為國內較早的一批住宅產業化基地企業代表,在北京住總集團黨委書記王寶申看來,他更愿意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住宅產業化,即“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
這句話正精準的概括了住宅產業化在推動建筑品質、建筑規范化、減少建筑過程中工時能耗等方面的優勢。
“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及新一代居住模式的出現,住宅產業化即將迎來春天,長尾效應顯現,”高一軒相信我國住宅產業化從政策供給、技術研發、到參與主體都已經具備進入快速成長期階段。
據了解,國內已經有一批在住宅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形成建筑工程設計、新型建材部品制造、建筑施工、物流及物業服務產業等全產業鏈的市場主體,也有以萬科、京投發展等為代表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全面推進住宅產業化應用。
裝配式住宅及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對于節能環保、提升建筑速度、節省人力成本、減小作業誤差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記者了解到,以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某項目為例,在總建筑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的12棟住宅樓中,有兩棟采用了預制樓梯、離合板、預制陽臺板、預制空調板等預制構件。最終經過測算,該項目含有裝配式構建的兩棟樓,每棟能夠節省勞動力約10人,在材料投入和工時方面也有所節省,而相比于傳統的人工作業誤差則大幅減少。
盡管住宅產業化及裝配式住宅在成本投入方面,開發商每平米要多付出500元左右的成本,但隨著人力成本、地價成本的不斷上升,開發商大規模鋪開住宅產業化積極成為參與主體的壓力已經不比從前,產業全面鋪開的客觀條件已基本具備。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保障性住房也將繼續助力住宅產業化的推動。以北京市為例,“十三五”期間,北京保障性住房年需求為800萬平方米,其中公租房100萬平方米,自住性商品房200萬平方米,棚改房500萬平方米。2016年北京市高預制率(指預制率達到50%以上)住宅將達到60萬平方米。“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商品房住宅年需求也將達到1400萬平方米,其中2016年預計全部采用低預制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住宅 十三五 上海 國務院 住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