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未經消費者同意禁電話推銷
送審稿還規定,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和管理制度,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消費者個人信息,不得向消費者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通訊設備,電腦等電子終端或者電子郵箱、網絡硬盤等電子信息空間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或者撥打商業性推銷電話。
送審稿明確,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職業、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聯系方式、收入和財產狀況、健康狀況、消費情況等。經營者須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征得消費者同意,不得收集與經營業務無關的信息或采取不正當方式收集信息。
消費者明確要求經營者刪除、修改其個人信息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經營者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刪除、修改。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經營者應當采取補救措施,及時通知消費者。經營者已履行明示義務并征得消費者同意的證明資料應留存至少三年。
>>專家解讀
疑假買假可起到協同共治作用
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律師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并沒有去限定打假人,原來的法律也沒有支持以營利為目的的購買者或打假人。只是實施條例第二條強調金融消費者以外的不受消法保護,細分來看是兩層含義:一是金融消費者以外的人以營利為目的不可以;二是金融消費者以營利為目的可以,實際上已經突破了原來消法的適用范圍。
此外,針對所謂“職業打假人”多數是針對廣告用語、標簽標識等不規范現象,真正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和經營者欺詐行為的作用很小。邱寶昌則認為,對于違法經營者進行投訴、舉報、起訴,是每個公民的權利。邱寶昌表示,對于何為職業打假人,應由有關部門給出定義,因為普通消費者進行維權,也是具有盈利目的的。邱寶昌認為,重點應落在對制假售假的懲罰上,而不應該關心購買者是不是消費者、是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是不是職業打假。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認為,“我們要客觀、公正地認識疑假買假者的角色與功能。疑假買假對工商行政執法部門來說,能起到協同共治的作用,有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劉俊海教授認為,全面建設消費者友好型社會離不開懲罰性賠償制度,該制度具有嚴厲制裁失信者、充分補償受害者、慷慨獎勵維權者、有效警示全行業、全面教育社會公眾、慰藉公眾心理情感的六大社會功能。京華時報記者王曉飛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