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湖北:創新驅動引領三大轉變
在湖北襄陽市政工程總公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基地,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新型建筑材料(攝于10月31日)。這條低碳循環工業生產線以建筑垃圾為原料,所產透水磚實現了由傳統“點式排水”到“面式排水”的轉變,大大加快了排水速度,受到了市場歡迎。 安富斌攝
經濟日報·開欄的話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制造業做大做強是我國完成工業化進程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發布以來,各地啟動了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致力突破高端裝備創新、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四個重點,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本報自今日起推出“中國制造2025調研行”系列報道,展示各地制造業發展中的新變化、新亮點、新活力、新優勢,敬請關注。
從三峽大壩到武漢光谷,再到一家家智能工廠,湖北制造工業勾畫出一條向數字化、網絡化及智能化行進的美麗曲線。在創新驅動的引領下,湖北制造業正實現“制造向創造”“速度向質量”“產品向品牌”的三大轉變。更令人欣喜的是,當地的一些企業和項目已經在國內外都達到了領先水平。
被稱為“船舶電梯”的三峽升船機,是三峽水利樞紐的永久通航設施之一,也是三峽工程的收官之作。9月18日,三峽升船機試通航圓滿完成,3000噸級的船舶完成近40層樓房高度的垂直升降,全程僅需約40分鐘。自此,三峽水利樞紐的通航能力得以大幅提升。據專家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在建、擬建升船機中技術難度和規模最大的,對世界升船機工程建設技術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項規模第一、沒有先例、難度巨大的技術,已經在三峽水利樞紐投入使用。
如果說三峽升船機展現的是湖北裝備制造業由制造轉向創造的強大研發實力的話,科技企業云集的武漢光谷代表的則是湖北制造業未來巨大的潛力。
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曾這樣給記者形容“中國制造”面臨的壓力:“我國高端精密關鍵零部件對外依存度仍然很高,很多關鍵技術、關鍵產品不得不從發達國家進口,制造業向高質量轉變已迫在眉睫。”武漢光谷的崛起,正在打破這種“窘境”。在武漢光谷,光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等特色產業集群迅速崛起,這里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生物質氣化合成液體燃料技術、植物提取人血清蛋白技術……一批全球領先的技術在武漢光谷誕生。2015年,光谷的專利申請量達1.58萬件,主導創制國際標準12項,國家標準300多項。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是全球產業鏈最長的光纖光纜企業。
之所以能夠做到最長,和武漢光谷的創新創業環境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還有企業矢志不渝地對于技術研發、對于產品質量的追求。過去,長飛公司是技術的受讓者,現在搖身一變,成為技術輸出者。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是全球唯一同時掌握PCVD、VAD、OVD三種制棒工藝的光纖光纜企業,不僅成為全球的行業領袖,也在推動著世界行業整體進步。
“我們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萬勇介紹,近五年來,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年上一個千億元臺階,2015年達到7701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2.2%,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56家。
在美的集團武漢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的智慧空調數字化工廠,數十個機器人異常忙碌。“這是全球智能化率最高的空調外機裝配線,工序和自動化覆蓋率已提高到70%,信息化已達全工位覆蓋。”美的智能工廠總經理楊浩告訴記者,2016年進入全球500強的美的,對智能產品生產的占比已經列出精確規劃:今年占比30%,明年占比50%,后年占比70%以上。未來他們還將投入40億元至50億元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需要一雙會飛的翅膀,創新是帶動中國品牌飛向世界各地的利器”。
在湖北,以武漢船用機械公司、長飛光纖、美的數字工廠等為代表的高端制造企業正引領湖北制造業實力不斷提升。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4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29家,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53家。近年來,湖北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年平均增幅超過20%。信息消費規模超過260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1萬億元,同比增長37.5%以上。
《中國制造2025》全面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十二五”時期,湖北省工業技改投資超過1.6萬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增速居全國前列。除了巨大的研發投入,湖北更為重視頂層設計,編制了以《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為主,涵蓋五個重點工程和十個重點領域的“1+18”規劃體系。湖北制造業正以自己的實踐,為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進行標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湖北 制造業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