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自身動力不足 科研成果價值不高
比起制度設計的不夠完善,更大的問題在于高校科研人員自身動力不足。
“讓高校教師出去創業,失敗率比大學生創業低不了多少。”一位青年教師直言,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市場,是一個很長的鏈條,要想成功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對高校科研人員而言,熟悉的只是鏈條中的一段”。
創業的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機會成本。在他就職的高校中,如果一門心思在體制內搞科研,本身就有不錯的待遇和發展前景。比如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等,能拿到很多年薪,且能享受高額的安家費和科研項目啟動費,“這些都是持續穩定,看得見未來的”。
事實上,為了打消高校科研人員創業諸如此類的后顧之憂,近兩年國內有不少地區和高校先行先試地出臺了類似政策,如北京“京校十條”、湖北“科技十條”、南京“科技九條”等,其中明確規定“3年內保留原有身份職稱,檔案工資正常晉升”等優惠政策。但一位高校科研處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因為這些政策松綁而真正選擇停薪留職走出去的教師,還是寥寥無幾。
“學校是給你保留了崗位和身份,可出去容易,回來太難了。”清華大學一位青年教師說,雖然學校對老師離崗創業沒有什么限制,但一旦離開了科研崗位,幾乎不可能再回來跟上學術發展的節奏。這意味著,未來你在學術上難有建樹,“人家天天搞科研,到處參加學術交流,你中斷了好幾年,就很難再追上”。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學術和科研成果轉化,仍在兩條路上跑。目前,高校在對教師的評價中,仍沒有將科研成果轉化帶來的社會價值,計入考核體系。甚至有人說,“搞成果轉化,除了或許可能掙點錢,對自己的發展毫無用處。”
發論文、評職稱,依舊是讓高校教師圍著轉的指揮棒。“高校當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什么難改?那是因為對高校的評價依然沒變。”一位高校科研處負責人表示,沒有誰用科研成果轉化對社會的貢獻價值來考核高校,而高校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直接決定著能獲得多少資源和經費投入。
此外,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我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專利數量,以及世界第二大規模的研究論文數量,但巨大的科研力量,卻沒有讓相應規模的成果轉化到經濟上。
有人直言,“專利多,是因為中國的大學教授做出來一個成果,一般都會去申報專利。而這些科研成果從立項開始,就瞄準發論文、評職稱,而非市場。”甚至一些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的小課題,只能稱之為“偽科學”,最終轉化不出去,因為本身就沒什么價值。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公開表示,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學里有很多高新技術還鎖在教授柜子里,“而是值得轉化的東西太少”。
對此,不少學者建議,應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把科技成果轉化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大小,作為一種評價標準,納入教師職稱評定和日常考核體系中。這樣一來,能直接從源頭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讓科研人員不再只為發論文而搞研究,讓他們在施展才華的同時,又能得到公正的評價,真正實現“名利雙收”。(胡春艷)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