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在日本你必須學會正確地扔垃圾
日本小學從三、四年級起就開設社會課,這其中,就包括如何給垃圾分類。
近日,媒體報道,北京作為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雖已將垃圾分類進行了16年之久,其現狀卻不容樂觀。這也讓我想到了日本的垃圾分類。
日本是個垃圾分類十分嚴格的國家,對于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而言,想要被周邊的日本鄰居接納,除了入鄉隨俗的日本式禮儀,還必須學會如何正確地扔垃圾。例如,我所居住的小區,對于扔垃圾是這樣規定的:每周兩次扔可燃生活垃圾;每月兩次扔空瓶空罐、舊報紙、舊衣服、牛奶紙盒等可回收資源垃圾;每月按不同的星期劃分,可各扔一次舊家具等大型垃圾以及舊鍋舊盆等小型垃圾和廢電池等危險垃圾。到了扔垃圾的日子,家家戶戶大門前都堆積著塞得鼓鼓囊囊的透明或半透明垃圾袋,為了防止無所不能的烏鴉們將垃圾弄得滿地都是,還得在垃圾袋外面再套上一層黃色或綠色的大網,實在是蔚為壯觀。
日本的垃圾分類,源于上世紀高度經濟成長期。當時,隨著經濟高度增長,豐富的物質生活帶來大量生產、生活垃圾。日本環境省曾經做過一個統計:日本國內一年的垃圾制造量大約為5億噸。垃圾越來越多,而瘦長的日本列島的垃圾處理場所卻有限,如何處理垃圾成為現代日本人生活當中的一個大問題。
1975年,日本靜岡縣的沼津市首次采用家庭資源垃圾回收制度。在市區內大量設置資源垃圾回收站,呼吁居民將家中不需要的紙張、舊布、空瓶送到垃圾回收站。在固定的資源垃圾回收日,各地的町內會(相當于中國的“居委會”)成員,負責對垃圾分類進行指導與確認:例如,所有空瓶必須事先去掉瓶蓋和瓶身的塑料包裝,牛奶紙盒必須事先清洗干凈、晾干后剪開攤平等等?,F在日本各地的資源垃圾回收,大都采用這種以居民為主體的自發性回收模式。
當然,這種自發回收有賴于個人自覺。而日本的幼兒教育,無疑對養成這種自覺的習慣很有幫助。日本小學從三、四年級起,開始設社會課,教授公共社會常識,這其中,就包括如何給垃圾分類。
我家小朋友三年級上社會課時,學校老師組織他們去了本市的垃圾處理場。在垃圾處理場參觀了大半天回家的小朋友,心情十分激動,因為她沒想到:為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垃圾處理場對于垃圾分類要求十分嚴格。為了保證垃圾回收質量,甚至需要用人工進行手工選別。看到這一切的小朋友感慨萬分,回家后十分嚴肅地對我說:“媽媽,以后家里扔垃圾,一定要仔細分類。你不知道垃圾回收場的工人們有多辛苦,我們只要有一次做得不夠好,就會給他們添麻煩。”
除了組織孩子們參觀垃圾處理場,學校還會請環保專家來給孩子們上課,講解垃圾處理對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這其中包括目前日本各地自治體關于垃圾處理的“5R對策”,即:Refuse(拒絕垃圾)、Reduce(削減垃圾)、Reuse(再使用)、Repair(修復再使用)、Recycle(回收再利用)。
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外出郊游,在老師要求隨身攜帶的物品中,必然會有垃圾袋。自己的垃圾自己帶回家,這就是Refuse(拒絕垃圾)的一部分。這種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從小養成的習慣,陪伴著現代日本人的一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垃圾分類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