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讓孩子走進球場 成為中國未來“梅西”
(原標題:國足未來的梅西在哪里)
國足的2018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12強賽征程到了生死關頭、國青隊在世青賽小組賽提前出局,在這樣的尷尬時刻,上個月廣州一場普通的民間U11比賽中,雙方家長引發的“小學生假球”風波,更是讓業內人士質疑:“以后誰還敢去搞青訓?”
在中國足球圈,每當國家隊到了懸崖邊時,有些問題總是被提及:中國足球為何培養不出自己的“梅西”?一個成熟的足球青訓體系是怎樣的?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看看本世紀初和中國一樣處于青黃不接的德國足球是怎么做的。2002年韓日世界杯,在2000年歐洲杯小組賽出局的德國隊殺入世界杯決賽,并獲得亞軍,舉國上下的足球熱情瞬間被點燃。德國足協迅速開始推行醞釀已久的青年人才培訓方案。
這個方案的核心是重新修訂了德國足協主席的權力范圍,要求“蕭規曹隨”。隨后的歷任德國足協主席都忠誠地執行了該方案,從未間斷。從2000年開始,德國足協出資在全國均勻布局了約390個青訓基地,每個基地大約為附近70家俱樂部服務。每年有2萬多名11歲到17歲被認為天賦較高的球員在基地里接受1200多名青年教練的指導。德國足協定期對教練集中培訓、設立“培訓基地協調員”(即官方球探)、加強對青少年運動醫學研究和支持力度等。德國足協還規定,德甲、德乙共48個俱樂部必須擁有自己的青訓中心,每年的預算中青訓部分是硬指標。
為此,德國足協和這48家職業俱樂部每年需花費近4800萬歐元。時至今日,這個項目每年的投入翻了將近一番。正是這樣的高投入和10余年的堅持,才開啟了德國足球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的黃金時代。
如果再和歐洲其他足球強國的青訓體系做一番比較后,大約可以得出一個成熟的青訓體系共同擁有的一些特征。
首先是各國足協依靠自身實際制定統一的中心思想。德國的青年人才培訓方案、葡萄牙的青少年足球培養計劃、荷蘭的阿賈克斯青訓體系等,大多依靠退役球星或足球專業人士制定,并堅持了幾十年,不斷傳承。
此前公布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國足球中長期規劃(2016-2050年)》等,對中國足球青訓做了頂層設計。《規劃》明確了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教育行政部門、中國足球協會在中國足球管理體制中的職責。如何借鑒他國經驗,盡快制定出臺更細化的、符合中國足球自身發展規律的落實措施,搭建好政府統籌推進、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管理框架,并長期堅持下去,這是當務之急。
其次,訓練體系完整,注重循序漸進。德國出資搞青訓基地,提供的不僅是最好的硬件設施,在教練員的專業水平、球員選拔、球員保護和后續發展等方面同樣營造了高質量的軟件環境。荷蘭尊重球員本能的培養機制,則是由阿賈克斯這樣的知名俱樂部主導,將青少年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
中國足球的青少年球員培養、選拔、退出等環節目前并不系統。在培養上,無論是特色足球學校還是想抓青訓的俱樂部,缺乏足夠的財力支撐是現實難題。涌入足球行業的資金大多流向球員買賣和俱樂部經營,需要持續投入且見效慢的青訓并沒有獲得足夠穩定的資金。在選拔上,青訓教練數量少、訓練水平良莠不齊、球探缺乏、缺乏從區域到全國的標準化青少年聯賽體系等,使球員的上升通道局限于體校、俱樂部足校。而球員在退役后的保障、再就業渠道的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踢球不是正事”等社會輿論氛圍,更是加劇了中國青少年走職業足球道路比例的減少。
因此,中國足球青訓怎么搞?這迫切需要相關科學研究的指導,謀劃系統而完善的培養和提升計劃,才能解決中國孩子“不愿意當梅西”的尷尬。
對中國足球而言,未來一段時間內還要繼續“還債”,安心“還債”。唯一途徑就是踏踏實實做事,培育足球氛圍,讓更多孩子走進球場,成為中國未來的“梅西”。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足球 中國 青訓 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