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要貧困戶感恩 不如落實義務
或許落實義務,比感恩教育來得更有效。權利與義務總是相伴相生,貧困戶享有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的權利,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負有一定的義務。
日前,湖北巴東縣廣播電視臺在其微信公眾號推送了《陳行甲:精準扶貧中自強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在這篇署名文章中,作者陳行甲表示,在扶貧過程中,有些貧困戶不懂感恩,反而出現了無理取鬧的心態:“我是窮人我怕誰”“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誰”“我掐著你玩”。對此,陳行甲要求加強對群眾的自強感恩教育。
陳行甲是巴東縣委書記,其語言犀利、膽識過人,“網紅縣委書記”決非浪得虛名。作為一個地方的主政官員,批評手下容易,官大一級嘛;批評群眾卻很難,必須有理有據,還要講究方法,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不過,不能不說“網紅縣委書記”這場批評還是有些道理的。他舉了一個例子:一貧困戶拿到當地政府1萬元的建房補助后,在平整地基過程中,因施工不當導致地基培坎裂縫,費用超過1萬元?!八碇睔鈮训氐洁l政府反復大鬧,要政府給他賠錢。理由是政府要他脫貧,要他修屋,才會有地基問題出現”。這么說,政府的補助還害他了?
暫且不論陳行甲發文批評貧困群眾的方式是否妥當,我們也承認,他所說的這種情況可能是特例,但貧困戶心安理得領取政府各種補貼、救濟,視一切為理所當然,稍有不如意還有意見的現象并不罕見?!安≌鳌笔钦页鰜砹?,“藥方”是不是開對了,尚需商榷。陳行甲說,“下一步,我們是不是要響亮地提出來,也要教育民眾,引導民眾,要自強,要感恩,要知好歹……”感恩教育不能說沒有用,但要因人而異。
由此,或許落實義務,比感恩教育來得更有效。權利與義務總是相伴相生,貧困戶享有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的權利,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負有一定的義務。通過合適的方式將義務落實,讓他們明白“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一切來之不易,要講道理。我國古代的賑災活動,往往采取這種方式:政府出一部分錢,鄉紳湊一部分,讓那些災民、難民做一些清理河道、加固河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對災民、難民進行有償救濟。保障他們尊嚴的同時,夯實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廣州市民政局日前也發布了《廣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實施細則(征求公眾意見稿)》,細則提出,低保對象有以下情形之一,停止其家庭低保待遇,包括“一個月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時間不足60個小時的”。這個舉措有新意,享受低保要參加公益勞動,讓受益者掂量出社會保障的分量,或許會有所觸動。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義務 感恩 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