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以夢為馬 從熾熱的愛出發
昨天,一年一度的記者節如期而至。圍繞這個節日,新聞朋友圈開啟了熱議模式。年長者在回憶自己的青蔥歲月,年輕者在談新聞理想。不過,最引人注意的是,不少記者在朋友圈曬著自己現場報道的圖片,大家在工作中感受節日的喜慶,并接受著親朋好友的祝福。
情況就是這樣。每一天,無論天晴下雨,我們的記者都在奔著新聞前行,寫著最接地氣的稿件。是的,于記者而言,最好的過節場所就是新聞現場。新聞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取材、加工、編織與選題、角度、表達相對應,所有的工序環環相扣,所有的環節都需要匠人匠心。與護士節、教師節一樣,記者節是表彰節,也是在崗的奮斗日。新聞人被群眾尊重,既是因為新聞的使命值得尊重,也是因為個體的新聞人做了值得尊重的價值示范。上個世紀40年代,新聞界前輩張季鸞就曾對“記者節”做過兩個層面的解釋:一是記者的節日,二是記者的節操。
新聞是什么?和很多職業一樣,它可以只是一個飯碗,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更可以是一種人生使命。境界不同,責任感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不過,新聞又與其他很多職業不一樣,因為新聞必然與輿論相關。而從整個中國的發展軌跡來看,輿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革命年代,一篇好的報道可能發揮百萬雄師的作用;在改革時期,一篇好的報道可以像一粒種子,在很多人的思想空間里生根發芽,推動著中國改革車輪的前行。如果你做得足夠好,你可以聽到歷史和人民的掌聲。這樣的待遇比任何物質收入都厚重。
一如穆青先生,他把自己的筆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分,他的作品能成風化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他能獲得每一代新聞人的敬意。
過去的新聞告訴我們,時間偉大得無法遏止,該來的總歸要來。前段時間,殲20、“胖5”運載火箭勝利升空、中國建造太空站等新聞就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是的,一切都在說明,誰也無法阻止中國夢的征途。正是這種美好,讓我們堅信時間和前行的力量。我們堅信時間會積淀歷史,歷史會發酵文化,文化會孕育未來。這種規律于國、于家、于一份新聞紙是相通的。今天的新聞即是明天的歷史。于新聞和新聞人而言,最崇高的使命、最走心的幸福就是見證和講述歷史,尤其是那些推動時代前行的歷史事件和引導時代價值走向的事件。一如彰顯法治之重的呼格案,一如舍身救人的小美玲……
在新聞作品中,也總有一種聲音如陽光。和傳世的手工藝品一樣,很多評論作品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合適的時間,他們釋放出了促進社會進步的思想光芒,比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比如《國旗為誰而降》,比如《中國人過中國節》等。當人們認知錯位的時候,當法條被暫時遺忘的時候,當人們缺乏文化自信的時候,這些聲音振聾發聵,激濁揚清。它們能夠消解雜音,能夠像陽光驅散黑暗一樣,讓人們理性且自信地前行。
新聞的核心是人,這也是記者節為何存在的原因。新聞人需要不忘初心,需要以夢為馬,需要從熾熱的愛出發,需要像爬山虎一樣,不斷向上攀登又不離地面。惟其如此,才能書寫屬于自己的尊嚴和榮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新聞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