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緊鄰投票日的競選活動中,特朗普稱民眾可以“轉變一個失敗的政治體制,將權力還給我們的家庭,社區和公民”,而希拉里則呼吁選民“投票支持一個更好,更強大,更公平的美國”。
曾在白宮擔任顧問,服務與見證4位美國總統的戈爾根稱,在當下的美國政壇,“妥協成骯臟字眼”,美國政治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而這次的大選,為這種情況火上澆油。
美國大選
連美國國務卿克里近日也不得不承認,今年的總統大選影響了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多次讓人感到十分尷尬,甚至超過了自己正常的理解范圍。
在這樣一場“詭異”的大選中,選民切實關注的利益成為了犧牲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面對兩位都不受歡迎的候選人,如何投票實在難以抉擇,許多人只能以“對方更差”決定自己手中選票的去向。
三個重點搖擺州,決定選戰走向
事實上,這兩次“十月驚奇”既是意料之外,又是兩人各自“軟肋”的縮影。希拉里的誠信問題,從選戰開始就如影隨形;而特朗普的歧視傾向,也從屢次“大嘴”發言中可見一斑。
對美國民眾而言,這是一場“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舉,但為了“不讓另外一方獲勝”,他們卻又不得不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