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官員變身推銷員”體現市場意識提升
“黑龍江水稻一年種一季,生產時間長,礦物質積累多,營養又好吃!” 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一亮相,就如數家珍、熱情洋溢,進入了“推銷員”角色。11月4日晚上,在云南昆明市,作為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預熱活動,一場別開生面的“省部長推介品牌農產品專場”舉行,農業部及各省(區、市)主管農業的20位省部長登臺,講述中國農業品牌故事,為品牌農產品代言。(11月7 日 新華網)
官員變身促銷員、推銷員,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而且這種代言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有街頭“吆喝”的,有“拍寫真”的,甚至有進京“叫賣”的……這些做法都是為了讓本地的農產品銷出去,當然這樣的方式也備受爭議,有的認為是“作秀”,有的認為這是一種民生情懷的體現,褒貶不一。
俗話說的好,好酒也怕巷子深,好產品也要勤吆喝。不管是“賣瓜”縣長還是“推銷員”省長,拋開他們的身份,他們只是一名為群眾的農產品叫賣的“小二”,希望幫助群眾盡快地把農產品銷售出去,這本身是一件好事,即便“作秀”又何妨呢?
不過,在官員變身推銷員的過程中,官員“網紅”也就誕生了,這也實屬一個正常現象,官員特殊的身份想要不被人記住都難,尤其還是公開為民叫賣,這就更容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走上“網紅”的高臺,這也容易把官員與“炒作”聯系起來,所以,即便官員變身“推銷員”也不能失了“真”和“常”二字決,才能用事實證明,用時間回應。
越來越多的官員當其來推銷員、促銷員,其實是一種市場意識的提升,創富第一要務就是轉變觀念,而官員作為群眾的帶頭人,只有能夠俯下身子看群眾面對的事,在為民“叫賣”的過程中始終根植于群眾中,自然能堅守為民創造收益的初心,達到群眾腰包“鼓起來”的效果。
品質好還得會吆喝,同理,會吆喝還得品質好。講述中國農業品牌故事,為品牌農產品代言不僅僅需要會吆喝的官員,更需要禁得住吆喝的產品,才能真正地為農產品的出路找到一條良好的銷售渠道,讓消費者放心,讓群眾開心,讓干部更有信心為民解憂。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產品 省部長 農業 促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