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攔車灑水”式治霾 無異掩耳盜鈴
“攔車灑水”式的“雙重保護”,可能短期內過濾掉真實的大氣污染,但卻為當地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蒙上了濃重的霧霾。
最近幾天,河北石家莊又陷入重霾的圍困之中,不止能見度極低,數百萬市民的呼吸道也受到嚴重考驗。而與此同時,當地一起“別致”的治霾舉措卻引發了網友圍觀。
據報道,近日,石家莊市五七路街道辦雇保安在學府路附近對過往大貨車進行攔阻。據悉,原因是該路段河北經貿大學校內有一個大氣環境監測站,為使監測數據“好看”,所以禁止大貨車通過。另據該校學生披露,監測站附近有很多樹,校園內常有灑水車灑水,路面經常濕漉漉的。
這一舉措被網友戲稱為“雙重保護”。而所有這些“努力”,最終均指向一個官方認為“好看”的數據。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的選址有著明確規范,比如,監測站應該在所在區域內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城市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總體水平;又如,監測站必須選在開闊的位置,附近有車和人群活動,不能有阻礙環境空氣流通的樹木等等。惟有如此,得出的數據才可能反映客觀、真實的污染狀況,并作為治理的依據。
當地精心維護監測站周邊的大氣質量,又是攔車,又是灑水,還將站點選在樹林中,其實就是試圖以人力干預數據監測,本質上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數據造假。由此獲得的數據怎么可能不失真,怎么可能會與老百姓的真實感受吻合,又怎么可能實現當地政府表態的“污染治理要實現重大突破”?
此前已有媒體報道了西安環保局官員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的新聞,事實上,類似“數據造假”的行為屢見不鮮。據統計,僅在去年,全國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等問題,17個省區市共立案78起。
盡管當地環保部門可能確有治理壓力,但如此公然針對監測點的所謂“治理”,顯然悖離了治霾的初衷,并不符合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這樣做,當然可能短期內過濾掉真實的大氣污染,但卻為當地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蒙上了濃重的霧霾。
近年來,華北地區空氣質量惡化形勢十分嚴重,包括河北在內各地面臨著巨大壓力。對此,各級政府、環保部門理應以科學的態度,真正從源頭開始治理,調結構、促轉型,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不斷提高,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壯士斷腕、久久為功,這才是“正確的路徑”。如果總是心存僥幸,乃至修飾數據,必將遭到環境的報復。
事實上,對于環保數據造假行為,去年元旦起實施的新《環保法》,以及去年8月國辦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都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有關部門應該嚴肅追責,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遷就。
此外,這也提醒有關方面,有必要從制度設計上封堵類似的造假沖動。一方面,在強化治理的同時,要構建容錯機制,摒棄那種立竿見影式的思維,相關考核評價應立足長遠;另一方面,也不妨考慮采集社會組織、NGO等民間監測數據,與官方數據互為參照,以獲得更為精準的第一手數據。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治霾 霧霾 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