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追問2
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能做什么?
專家:社會力量既可監督政府,又能幫政府巡查保護文物
今年9月,新京報曾報道,位于遼寧綏中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一段一兩公里的城墻與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墻垛與野性風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發現此事的,是多年來一直關注小河口長城的攝影師高錦旭,他隨后將小河口修繕前后的照片發上網,公眾的關注與質疑隨之而來。
最終,國家文物局致函遼寧省文物局,要求對遼寧綏中“野長城被抹平”一事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調查和依法問責,組織專家對相關段落長城進行評估并制定整改措施。
類似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監督修繕的例子并不少見。今年9月,北京房山怪石山景區的十余處景觀石上出現紅色筆跡涂鴉“陳志成”,被網友拍照發上網后引發關注,最終當事人公開致歉,并清洗涂鴉。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昨日也表示,我國文物事業發展迫切需要社會力量參與。
據統計,我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的不可移動文物76.7萬多處,國保單位4296處。但全國省局中只有四個正廳級的文物局,14個單獨成立機構的副廳級文物局,還有13個加掛文物局牌子的文化廳內設機構。全國2853個縣中單設文物局的很少,大量基層一線管理留白。
勵小捷介紹,社會力量作為介于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第三部門”,既可以監督政府,又可幫助政府做文物保護的日常監管。
據國家文物局督查司統計,2016年1月至9月,共督辦轉辦文物違法案件線索128件,其中社會組織和群眾舉報、媒體反映的為104件,占81.3%。
勵小捷稱,文保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還可以對邊遠地區、分散的、文物專業力量薄弱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巡查看護,“對文物的保存狀況隨時報告,對損壞文物、違規建設等行為進行跟蹤關注,及時舉報”,他說,比如長城保護員,還有北京義工組織開展的隨手拍活動,可以由不自覺地隨機性監督變為有目的、有組織、有固定渠道的監督,幫助文物主管部門將文物保護的職責落地生根。
編輯:梁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