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舶來的洋節未必真是劫
這兩天,有關萬圣節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據說,臺灣一位小女孩扮演無臉男,由于扮演得過于逼真,竟然嚇壞了周圍的孩子,她由此走紅網絡。而在各大城市,很多父母也將自己的孩子加以打扮,熱熱鬧鬧地過起了這個洋節。不過,在一片“神魔亂舞”的狂歡之后,也有一種聲音甚囂塵上。有評論者說,這種洋節現象是一種值得注意的文化入侵,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去接觸這些舶來品。
顯然,這種擔憂的立場是善意的。然而,在細細推敲之后,我們會發現它可能缺乏邏輯支撐。首先,如果這是文化入侵,那就是說,它對我國文化產生了破壞作用。可事實并非如此。你看,在現實中,孩子們過萬圣節可能就是求新鮮,其熱情程度顯然比不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佳節。很多孩子之前過了某個洋節,但到了小學就不過了。他們只是為了玩樂。因此,與其說他們在過洋節,不如說是玩洋節。這就好比,孩子們在吃完月餅之后,品嘗了一下披薩,然而,月餅年年都會吃,但披薩吃過了,可能就不再吃了。它只是說明,今日的中國更加開放,在開放的過程中,人們的休閑方式更加多元。
也許還有人說,洋節過火,會造成文化不自信。其實,文化自信是個內生的東西。我不相信中國文化有那么脆弱,會因為舶來的洋節而抱恙病危。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熏陶,中國文脈傳統流淌在國人的血液里。正如學者陳之藩先生在《劍橋倒影》中所說:許多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 許多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可見,文化傳統是時間催化凝聚的習慣,一個民族要養成這種習慣不是簡單的事情,要改變習慣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你看,現在很多華人即使身處國外,心中都有本黃歷,中國傳統佳節是必過的。
不僅如此,我們中國的文化也已經走向世界。比如,孔子學院就在很多國家生根,并引發中國風。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不僅出現在唐人街,而且出現在不少西方家庭里。在中國,我見過很多家長給孩子講過中國傳統佳節背后的故事,卻沒見過他們和孩子談論圣誕節或者萬圣節的文化淵源。事實上,很多父母對于這些舶來的洋節,本身也是知之甚少。
因此,萬圣節對于中國人來說,與其說是節日,不如說是城市家庭的工作休閑選擇,是家長陪孩子互動的一種休閑方式。在中國,它并沒有什么文化內涵,因為人們對這種洋節的文化來源并不感興趣。家長們只是想讓獨生子女多獲得一些知識,多獲得一些和班級群體接觸的機會。商家炒洋節,是為了圈錢,在自媒體上拋出一些概念,那更沒文化味,只有商業味。
這些年,我們見過摩托車大軍“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的春節表白。相反,在城市之外,卻看不到萬圣節等洋節的影子。因此,傳統佳節與舶來的洋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差距是自不待言的。
不過,擔憂也不是杞人憂天,應對隱患不能多端寡要。否則,反倒是不自信的體現。不管是對國家而言,還是對個體而言,我們都要有自己的客觀認知坐標系。客觀地認知自己,客觀地認知外界的環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空洞自信。應對文化入侵,我們可以主動設置議程,去弱化這種滲透。但與此同時,也要知道,舶來的洋節未必真是劫,我們要相信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自信,相信人們在佳節看中國傳統文化表演時,起立鼓掌的聲音。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洋節 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