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為企業減負不能“小打小鬧”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年以來,我國已經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全方位為企業減負,特別是“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按理說在政策層面,為企業減負的力度不小。8月,國務院又印發《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提出6大目標任務,并從稅費、融資、制度性交易等8個方面“出招”。
昨天,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召開,正式啟動第五屆全國減輕企業負擔政策宣傳周活動。在啟動活動上,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苗長興披露了企業負擔調查數據。調查顯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企業對負擔主觀感受有所增強,56%的企業認為當前總體負擔較重。
據了解,工信部中小企業中心今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企業負擔調查工作,6000多家企業參與。其中,46%的企業認為,人工成本負擔加重,28%的企業認為融資成本加重。同時,有20%的企業認為,行政審批及監督檢查負擔有所減輕。
調查顯示,企業認為當前負擔重的領域依次為人工成本、融資成本、水電氣土地等要素成本,這三個方面也是近年來企業反映較為突出的成本負擔問題。苗長興介紹,45%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水、電、氣等機構收費負擔最重,其次為銀行收費為39%。
近年來,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企業普遍反映“銀行貸款基準利率較高”、“利率上浮幅度較大”,盡管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相關規定,比如《中國銀監會關于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要求銀行收費“七不準、四公開”,但依然存在“中間業務收費過高”、“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等變相提高利率”等問題,高昂的資金使用成本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
對于涉企收費清單的公布情況,調查顯示,90%左右的企業對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表示認可,認為收費依據、收費標準和收費范圍在涉企清單中明晰易懂。但也有企業提出,涉企收費的結果及相關資金使用情況不夠透明,建議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
關于這個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會計審計專家、財政部內控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做出了評論:
張連起:今年“放管服”改革的推進的力度比較大。“放管服”改革就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包括減少行政審批、減少前置審批、減少一些行政性的干預。90%的企業認為,涉企收費有了一些降低,但仍然在很多方面還不夠透明,特別是涉企收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比如通過一些紅頂機構或者通過一些第三方,甚至設置一些隱性尋租,這也是對企業成本有一個重大的影響。多年以來,我們在企業收費方面,對亂收費、亂攤派現象有些治理,但仍然有60%以上的企業感覺治理效果不明顯,或者說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從企業成本的分類來看,第一個大的方面就是人工成本,人工成本不僅僅表現在日益攀升的工資上,實際還有一個“五險一金”。對于“五險一金”,各地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做了一些降低,但是應該說還是風大雨點小,沒有降到位,有點小打小鬧,這個比例仍然還是在30%幾。“五險一金”的成本對人工成本的貢獻最大,或者換句話說是影響最大。另外一個成本就是用電、用能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目前企業的感受也非常明顯。另外,稅費成本方面,盡管營改增之后減稅效應有一定的顯現,但是有關稅費還是有空間的。至于說土地等等,大家不言自明,這些要素成本一直是居高不下。總之,企業成本高,那么利潤空間就小,這是一個鮮明的邏輯關系。
今年第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只有5.66%,就表明盡管第三季度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出現了一定的積極變化,但是企業的壓力仍然非常大。5.66%的主營業務利潤率應該說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與前幾年12%左右的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相比,顯然還是有改善的空間。
我認為,降成本措施的力度要夠,然后落地落準、落精、落細,要不斷推進,不能“水過地皮濕”?,F在都在說降成本,但很多方面不到位。現在的情況是,包括稅費成本、用電用能成本、人工成本、融資成本等等都有一定的空間。
尤其是在人工成本中的“五險一金”方面,因為現在很多企業都是通過降低基數計算“五險一金”,而沒有完全按照原來的“五險一金”的規定,如果完全按照這個規定,很多企業基本上無法持續經營。在人工成本的“五險一金”方面,還需要大力推進,真正讓企業感覺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有進一步深層推進的,不能小打小鬧,包括涉企收費在內的一些清單要全面的、有力度的得到改進、改善。
我有五個建議,第一就是要繼續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也就是“放管服”的改革,從根源上減輕企業負擔。第二,進一步加大涉企收費的管理力度,重點整治紅頂中介收費,從制度上切斷中介收費與行政職權的關系。第三,把相關的降稅減費的措施落到位,落準、落實、落細,加大對違規征收過頭稅的整治力度。第四,創新融資渠道,豐富融資產品和工具,特別是加大直接融資力度。第五,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的繳納比例,通過提高國有企業上繳國有資本收益金比例,專項用于充實社?;?。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委員 企業減負 “營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