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索久林:攝影藝術比技術更重要
“現在,我們攝影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重技術、輕理論,人們熱衷談的理論也都是成像技術理論,而不是真正的攝影藝術理論。”這是年過六旬的索久林的切身感受。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召開前,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攝影理論委員會主任、黑龍江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索久林為我們細數了他這些年的藝術思索。
索久林 資料圖片
“紀實攝影不要陷入對獵奇和悲情的迷戀。”他認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并不是紀實攝影新聞價值的體現,新聞價值主要體現在表現對象的典型意義,對社會傾向揭示和表現的深度和高度。“民俗攝影要走出對蒙昧、落后的追捧。”索久林認為,真正意義的民俗,應當是真實的當下生活,具有時代氣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流。自然攝影不可片面追求偶然性。對偶然性的過度追捧有可能偏離了對攝影對象本質呈現的追求。此外,攝影創作中對“偶然性”的倉促應對,往往難以讓攝影家運用有效的攝影技法。
“人體攝影不能糾纏在對肉欲的表現之中。”索久林說,人體攝影的價值在于發現和呈現人體的藝術價值——包括人體自身的藝術價值和與其他物象共同構成的藝術價值。為吸引眼球,把人體物化的攝影與攝影藝術無關。抽象攝影不可以“盲拍”。人類生活中抽象物象很多,盡管千奇百怪,甚至讓人驚艷,但往往價值缺失,完全“無意義、無情節、無邏輯”的抽象藝術是不存在的。現代抽象藝術鼻祖康定斯基畫抽象畫之前常常要打草稿,攝影家的抽象攝影也不能“盲拍”。
多次參加國際攝影展評選的經歷,讓索久林深深認識到,各種攝影都不能“避重就輕”,投機于形式的“空手道”。組合拼接、構圖形式、光影運用、動感效果等,都是很具有表現力的手段。但立意和主題更加重要。作者創作的功夫,重點要在立意的確定和主題的開掘上,不能避重就輕,在形式上找捷徑。
此外,攝影藝術理論的指導作用也不能忽視。攝影藝術通感是索久林這些年在理論界提出的重要觀點。攝影家要在認知和表達過程中有所作為,有所收獲,就必須掌握認知和表達的方式,攝影藝術通感就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和表達方式。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意覺(心覺)多感互通,藝術通感使主體與客體之間意象互通,打開了主體審美情感賦予客體的大門,攝影主體的審美追求,可以讓攝影家在廣闊的審美空間里縱橫馳騁。
“用信念去攝影,是我生活的準則。”這是著名攝影家薩爾加多的話。他用人道主義情懷表現社會弱者的艱辛,呼吁社會的公正。這種使命感讓他的作品凝重、有價值。索久林認為,當下,在全民攝影大潮中,有人用攝影的消遣功能來讓日常生活豐富多彩,有人用攝影的審美功能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用信念去攝影”,用理論做支撐,則是攝影家應當認真考慮的問題。攝影家應該把坐標確立在為民族、為國家謀福祉上,深刻理解生活,積累藝術感覺,進而運用最有效的方式表現生活。(記者 郭超)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索久林 攝影藝術 攝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