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原來銀行員工參與販賣信息是真的
10月14日,媒體從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支隊獲悉,綿陽警方最近破獲公安部掛牌督辦的“5·26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包括銀行管理層在內的犯罪團伙骨干分子15人,查獲公民銀行個人信息257萬條,涉案資金230萬元,成功打掉了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這一黑色產業鏈。
讓人瞠目結舌的,不僅是這起案件涉及到的侵犯信息之多,還有這起案件涉及到銀行員工。據了解,某農商銀行支行行長夏某售賣征信系統查詢賬號,價格一般都在數萬元;某中信銀行工作人員戴某某、韓某某2人通過獲取的征信系統查詢賬號登錄銀行內網,獲取公民個人征信報告50余萬份,以30至50元不等的價格出售給各級中間商。
個人信息泄露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熱點,拿前段時間發生的山東“徐玉玉事件”來說,犯罪分子正是掌握了當事人的詳細信息,這才進行“精準詐騙”,從而造成了一條如花生命的失去。徐玉玉遭遇的詐騙案的關鍵并不是詐騙,也不在于電信詐騙案多么猖狂,而是個人隱私保護的問題,騙子到底是怎么拿到這些個人隱私信息的?當時就有人懷疑出現了“內鬼”,但后來知道,原來出自黑客之手。
個人信息泄露出自黑客之手,已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涉事單位的管理不善。“5·26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不同,竟然有銀行員工參與其中,這在性質上已然完全不同。如果說是制度問題和技術問題,那么隨著涉事單位的重視,這一漏洞終有可能補上。但在個人信息管理上,一旦存在“內鬼”,那么再嚴格的制度,再升級的技術,可能都堵不住一個販賣行為的發生。也正是如此,人們對信息安全忐忑不安。
現在,隨著案件的偵破,這幾名銀行員工將受到法律嚴懲。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信息有沒有大規模地泄露下去?有沒有被其他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跳到這起案件之外,人們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很多泄露的信息,存在“資源共享”的一面,往往是一處泄露、多處使用。這也是人們想問的,即便犯罪分子得到了嚴懲,可公民已經泄露的信息怎么辦?難道就是“泄了白泄”?對此,涉事單位能不能給予被泄露信息公民一個說法?
任何一起信息泄露的發生,都不是“一個人戰斗”。這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也是如此。事實清晰表明,公民個人銀行信息被泄露,固然與銀行個別員工的利欲熏心有關,但在這其中,更與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需要知道,公民是與涉事銀行發生關系的,并不是奔著涉事員工去的,可以講,在這一過程中絕對無辜。如果銀行加強對員工和信息的管理,打實打牢了“防火墻”,何至于發生信息泄露?而案件的發生,從一個側面說明銀行沒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按照權責相等原則,有多大的利益就有多大的責任。公民與銀行發生業務關系,銀行有義務維護公民信息安全。如果銀行沒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導致了公民信息泄露,那就應該對信息泄露負責。換而言之,在對這一案件的處理中,既要追究涉事員工的責任,也要追究涉事銀行的責任。而且,銀行應該對被泄露信息公民給予一定的補償。也只有這樣,才能倒逼涉事單位更好地承擔責任。
原來銀行員工參與販賣信息是真的,而其暴露的事實更是充分說明,侵犯公民隱私不是“一個人戰斗”。可以預計,涉事員工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可有著巨大責任的涉事銀行呢,難道只是一臉無辜地站在一旁看笑話?(喬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銀行員工 販賣信息 個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