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印度經濟能否超越中國?
印度雖號稱互聯網大國,但經濟整體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對經濟所起的拉動作用,因此變得有限。莫迪還未徹底地進行市場化改造,就已經把這個國家變成經濟明星,可想印度的潛力。
高盛提出金磚國家的概念已有15年,當年世界矚目的金磚五國,如今風景各異。俄羅斯、巴西和南非陷入通貨膨脹、發展停滯的困境,黯淡局面短期內難以扭轉。中印兩國還在高速增長,印度尤其讓人矚目,其經濟總量已超過巴西,增長速度則力壓中國。去年印度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十年前中國的GDP總量差不多也是這個數。近期,隨著金磚峰會在果阿的舉行,關于印度何時超越中國的話題,又成為很多人熱切討論的焦點。
印度最大的優勢是人口規模。印度將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十幾億人口規模可以承載幾乎所有產業,這是世界各國羨慕的人口紅利。印度25歲以下年輕人超過總人口一半,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印度沒有老齡化壓力。只要保持政治穩定,海量年輕人將是印度經濟的強勁動力。與此對比,中國人口問題要嚴峻得多。中國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將比1980年代減少一半,同時老齡人口將迎來高峰期。即便改變當下政策,也難以改變長期的人口頹勢。人口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印度在這方面領先。
莫迪政府上臺之后,也給這個國家注入了新的希望。此前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擔任首腦,大力推行改革,成果顯著。莫迪上臺之初,還被譽為是“中國的鄧小平”。莫迪上臺后一舉廢除歷史悠久的計劃經濟委員會,推動土地、勞動和稅費改革。他的改革方向很明確,就是解除經濟發展要素的束縛,允許自由流動,發掘人口潛力,以期打造“印度制造”的品牌。
目前,印度在世界上能拿得出手的產業,除了醫藥就是軟件行業。這些行業都是精英行業,能吸收的就業人口實在太少。大部分印度人生活在閉塞的農村,過著自然經濟的生活,沒有參與全球化分工,無法發揮比較優勢。這一點和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改革開放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引擎,大量農村人口進城打工,對全國大部分人群提供了知識豐富的再教育。以開放為先導,以制造業為驅動,全國大部分人口卷入到社會分工體系里,源源不斷輸出產品的同時,還將中國人培養成了“現代經濟人”。新世紀以來,互聯網浪潮滲透進中國社會,也帶來了巨大的效率革命。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互聯網化程度不亞于歐美社會,更是印度所不能比的。印度雖號稱互聯網大國,但經濟整體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互聯網對經濟所起的拉動作用,因此變得有限。
莫迪想重建制造行業,面臨的阻力非常大。印度有嚴格的勞動保護法,勞工團體勢力強大,他們的要求無非是增加工資,減少工時,提高福利。勞工團體動輒罷工,提出非分要求,資方對他們束手無策。表面看印度遍地是廉價勞工,事實上用工成本非常高。莫迪想要改革勞動法,印度工會發動了兩次1億多人的大罷工,改革就被迫中止。
此外,印度是土地私有制國家,表面看買賣土地很簡單。實際上,為防止農民失地,政府對土地流轉設立了重重限制。企業征地,“征用的土地用于私營項目必須獲得80%受影響家庭的同意,公私合營項目須得到70%以上土地所有者同意”。企業買地要和整個村莊博弈,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莫迪提出改革法案,效仿中國的征地制度:用于建設公路、鐵路的“公共用地”,政府可以不經農戶許可,以市場價收購,同時補償工作名額。這個方案談不上完美,不過還是遭到了反對黨嚴厲抨擊,最終導致法案流產。
當然,莫迪改革也并不是一無所成。長期以來,印度深受“經濟割據”困擾,各邦在轄區內各有一套稅法和稅率。莫迪掃蕩了數十種稅目,將其統一為單一消費稅。此舉有助于印度國內商品流通,形成統一大市場。這項改革被認為是莫迪上臺以來最大的成就。此外,莫迪在引進外國投資(比如富士康),加強對外合作(比如積極加入亞投行),都有積極的作為。
觀察印度改革,你會發現:印度政治分散,利益集團眾多,莫迪想推動一項改革,就要和各種團體掰手腕。這些利益團體未見得正當合理,然而卻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莫迪上臺已歷兩年,做成的事情并不算多。話又說回來,莫迪還未徹底地進行市場化改造,就已經把這個國家變成經濟明星,可想印度的潛力。所謂“龍象之爭”,說到底還是看哪個國家的改革走得更遠。
□菁城子(羅輯思維主編)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印度經濟 超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