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最美野長城凄涼背影之后的無知和傲慢
遼寧綏中縣境內的“最美野長城”被粗暴修葺的信息傳出后,新聞效應使得此事快速演繹成一個文化事件。
在歷史建筑形態整體保護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最美野長城”還是慘遭不幸,實屬痛心。野長城這類建筑的保護,技術含量并不高,技術也非常成熟,并有大量成功的保護修復案例可供借鑒。但是,“最美野長城”等大量的歷史建筑還是不斷被羞辱、被強暴,問題顯然并不在于修復的技術和能力,也完全不是項目辯稱者再三強調資金短缺問題,當代中國真的不缺錢,真正缺的是歷史態度,是缺德。事件爆發后,負責修葺的部門第一時間就做出蒼白的辨稱,避重就輕,糾纏于此消息最初的發布者是個外行、他們不懂建筑修復材料等問題,由此得出傳播者的不真實暗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通過這樣的解釋,平息或者稀釋外界的憤怒。但事實上,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跟大眾玩這些低智商的文字游戲,根本無法降低大眾的憤怒度,而且,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真誠。
“最美野長城”被粗暴修葺
歷史建筑作為一種包含豐富歷史內涵和信息密碼的物質圖像,本身就具有事件特征。因為,建筑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歷史、生命過往的證人。建筑圖像證史,它不但在同我們講述在某個地方或某個時間曾發生過的事,而是進一步把事轉換成一個“事件”,并通過歷史建筑包含的真實細節,還原成事件本身(包括時空)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建筑就是一個現場,是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當下。因此,每一次修復呈現,就是歷史事件的還原過程,也就是一次“當下”的消逝和回歸。歷史建筑能使我們在歷史和現實中漂浮,也讓我們與歷史一步之遙。這一切,都得依賴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歷史建筑,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歷史的原真性。因此,歷史建筑的修復以還原為第一原則,而此次被強暴的野長城,不但被抹臉,更是被肢解。這種傷害是深刻的。
在態度決定行為的當代,再次反襯出相關管理者缺乏對于歷史和生命感的基本尊重。在被肢解和破壞的“最美野長城”凄涼的背影下,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無知和傲慢,以及非理性的自我膨脹?!伴L城”是中華歷史文化的形象標識,也凝聚者民族太多的歷史情結,當無知和傲慢強行把一個被強暴過、扭曲的歷史景象,推到大眾的眼前,甚如把痛心、惋惜的情緒,強行植入大眾的身體感受之中,進一步實現對大眾從視覺到心理的傷害和打擊。因此,招致大眾對這種粗暴行為的鄙視和憤怒是必然的。
作為一種歷史觀念和現實實踐,歷史建筑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實,因為,我們的身體和建筑、環境構成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共同制造、回訪歷史過往和創造未來。而真實的、生動的歷史建筑,也就構成我們身體生理行為到心理行為的歷史印記。 當歷史建筑建構起這種信息和身體的共同在場,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傳播意義上的信息源價值,進而生產出大眾觀看的興趣,產生大眾娛樂層面的精神價值。正是歷史建筑的表演性特征,不但沒有讓觀看者終止在娛樂層面,而是把身體的狀態和情緒深深入扎入了這種互為因果的結構中,并穿透娛樂化表層,深入到社會期待的價值判斷的思考和評價過程之中。所以,任何一個歷史建筑都是與當代人發生著價值共享的歷史機遇,當代人在與歷史建筑互動中,也就實現著價值和生命能量的交互。
此次,地處偏僻之地的“最美野長城”被野蠻修葺事件,被旅游者及時發現并被舉報,也算是一個不幸中的大幸?,F代人的無邊界遠行,他們的足跡建構了社會最大的視覺網絡,形成了大眾關注和監督的目光。無論是當地農民,或者是一個經過這兒的旅行者,他們至少懂得了這是有價值的歷史資源,這些資源不但能使其所處的地方價值提升,也能讓每一個遇到它的旅人產生文化記憶,所以他們都選擇了尊重。他們的及時發現和傳播也許會有瑕疵,但這依然是見義勇為,當一個刑事案件的舉報者能得到來自物質和精神的獎勵,而這種對歷史建筑破壞行為的舉報,更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獎勵和支持。這種全社會的監督行為,不但是大眾歷史文化保護意識的普遍提升的反映,更是一個健康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體現方式。在當今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和執行層面監督的普遍缺位時,建構一個超越技術和主管部門的社會監督的機制網絡,確實能暫時補強我們制度結構的缺陷,其主體當是社會大眾?!白蠲酪伴L城”畢竟頂著“長城”的金字招牌,但是在廣袤和寥廓的國土上,還不知有多少歷史建筑仍然在被強暴。這次“最美野長城”遭到野蠻修葺,被及時傳播和被查處的事件本身,作為另一種社會實踐,也證實了大眾意識的覺醒,可以制約權力濫用,也對未來大規模的城鄉改建,起到正面警示作用。因為,濫用權力、漠視事實和大眾情感的人,他們太缺乏對這片土地的真誠,完美又何以為信?(作者系同濟大學教授)
編輯:陳佳
關鍵詞:最美野長城 凄涼背影之后 無知和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