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日遺化武最大埋藏點:地圖上找不到 進入穿防毒服
專業人員向記者作最后的安全提示。周燈華 攝
第二站,“氣密室”
車子繞著一條彎彎曲曲的柏油小路,七彎八拐駛進大山深處。“到了,到了!”同行的伙伴“捅醒”了還在歷史長河中徜徉的記者。
一個巨大的“軍事管理區”牌子直接跳入記者眼簾。莊嚴、肅穆,仿佛衛士般捍衛著這片山、這條路、這個營區。車子靜靜駛過營區大門,鳴笛向身著“中方協助團保障人員”的保衛人員致敬。不到一刻鐘時間,我們抵達一座白色小樓前。
“請您更換防毒服,進行氣密檢查。”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向記者發出指令。接過深褐色的防毒服,按照提示,穿上防毒衣褲和靴子、戴上防毒面具和防毒手套,與同行伙伴熟練而快速的動作相比,記者顯得笨拙了很多。即使這樣,同行伙伴依然向記者豎起了拇指:“第一次就能夠心不慌手不亂,不容易。”
記者經過嚴密檢查,前往彈坑。周燈華 攝
是啊,防毒服自誕生之日起,就在與“毒魔”進行著誓死的較量。在防毒服重重保護中,身體似乎與世隔絕,思維的線條卻又跳躍起來。
1940年,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日軍為扼守據點,負隅頑抗,頻繁地使用化學武器,致使八路軍出現大量人員中毒,其中,包括范子俠、賴際發、陳錫聯、陳賡、周希漢、尹先炳等將領均不同程度受傷。
1941年,在宜昌戰役中,日軍使用山炮、野炮、迫擊炮等向我抗日軍隊發射刺激性、糜爛性毒劑彈2500余枚,派出數十架次飛機投擲毒劑航空炸彈300余枚,造成1600余名官兵中毒傷亡。“戰果輝煌”的日軍甚至洋洋得意地在自己編輯的《化學戰例征集》中“悟出”:“不僅挫敗了敵人進攻的企圖,而且從綜合秘密情報及其他情報來看,可以證明使用毒氣的效果是非常大的。”
何止這些。1937年的上海閘北,1938年的山東臺兒莊,1939年的河北廊坊,1942年的冀中平原,1943年的湖南常德,1944年底的廣西桂林……甚至在投降前夜,日軍仍在不顧一切、瘋狂地將毒彈投入戰場。美國陸軍根據國際新聞服務(INS)通訊社記者J.培根的證詞,以及從相關結果等證據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日軍在認為必要時,或有利益時,肯定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毒氣。”而據日軍自己修訂的資料統計,1937年至1945年間,日軍對中國軍民用毒共造成20多萬人中毒傷亡。
記者在前往彈坑核心區途中與作業人員交流。周燈華 攝
歷史有時是冷冰冰的,因為它常伴隨著魔鬼的獰笑與生靈的痛哭。作為與災難、瘟疫、寒冷、饑餓相伴相生的同行者,魔鬼導演的戰爭總是一次次打破人類道義的底線。防毒服,這個誕生在毒氣彌漫的戰場上,卻致力捍衛生命自由呼吸的最后一道“保護神”,在死神冰冷無情的目光里,閃現出一絲人性的靈動來。
毒氣與防毒服,就像戰爭與反戰,始終是人類智慧的巔峰角逐場。發動戰爭的惡魔,制造了毒氣以便更快地殺人;捍衛和平的人們,創造了防毒服則是為了保護生命,反抗戰爭。實際上,防毒服穿上后從精神到體感都很難受,希望有一天,人類可以不再穿上它。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日遺化武 最大埋藏點 地圖上找不到 進入穿防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