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ATM轉賬24小時后到賬,治標還須治本

2016年09月26日 10:54 | 作者:薛曉鈺 |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和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通告》,針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出實招、用重拳。根據通告,自2016年12月1日起,個人通過銀行自助柜員機(ATM)向非同名賬戶轉賬的,資金24小時后到賬。

這份通告是依據相關法規,針對防范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難點與薄弱環節,從立案、起訴、審判等程序以及電信、銀行等業務流程進行“精確制導”。這其中有的措施原先已在執行,這次提出了更高目標任務,如電話實名制。ATM轉賬24小時后到賬,則是針對相關犯罪活動而出臺的新措施,因此引發高度關注。

電信、銀行是防范電信詐騙的兩大重要關口。詐騙分子首先是要利用電信網絡尋找“目標”,而不管采取什么辦法,最后都是誘導當事人通過ATM等渠道轉賬。所以,如果能在轉賬之前阻斷違法行為,就可成功粉碎騙局,保護公民財產安全。違法人員選擇ATM作為犯罪工具,既是因為ATM分布廣、操作方便,又是因為ATM轉賬可即時到賬,讓人難以追回。就此而言,將ATM轉賬的到賬時間延后,等于為人們追回資金爭取到了黃金24小時。

但這同時也會影響到人們正常使用ATM轉賬功能。換句話說,這對受騙人來講是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對正常使用ATM的人來講,這等于是延誤了24小時。那么該如何平衡資金安全與轉賬效率之間的矛盾?如果此舉能夠有效遏制電信詐騙活動,我認為犧牲一點資金轉賬的效率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延后到賬付出的是些許時間成本,卻可保障許多人的財產安全。特別是對電信詐騙案件高發人群——老人與大學生群體來講,這是一道簡單有效的安全閥門。

不過,轉賬延后24小時到賬,也只是治標之策,并不是遏制電信詐騙的根本之道。在各種電信詐騙手段推陳出新的背景下,哪怕失去ATM這一便利的詐騙工具,違法人員可能還有辦法找到新的詐騙途徑。畢竟,資金轉賬不止ATM這個工具,如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在線支付方式越來越普及,倘若違法人員轉戰其他領域,ATM轉賬延后到賬這一招,馬上也就失靈了。事實上,微信詐騙正在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的“新大陸”,詐騙現象與案發數量日益增多。

所以,在采取各種措施嚴防電信網絡詐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以及針對新的違法犯罪行為,不斷升級防范與打擊措施。電信網絡詐騙多發,患在個人信息保護缺位,患在電信運營商、銀行履行主體責任不到位,患在以往重視不夠、平時執法不嚴,這些問題在通告中都有所體現與糾正,必須落實到位。為保護公民財產,可以犧牲一點社會效率,但如果根本問題不解決,公眾的付出很可能失去意義。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ATM轉賬 電信網絡詐騙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 亚洲国产色福利网 | 午夜偷拍精品用户偷拍卧室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午夜免费啪在线观看视频中文 |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