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紅頭文件”配“白話版”變的是作風
政府機關出臺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嚴謹讓群眾覺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即將“官話”翻譯成“白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9月16日新華社)
“紅頭文件”我們并不陌生,因“紅頭文件”的“官話”緣由,不僅僅看起來標準,讀起來更是嚴謹,更講究“專業”,但是對于官員來說這“紅頭文件”是專業了,但是對老百姓來說這“紅頭文件”卻有些“高冷”。
“紅頭文件”可以說是部門和群眾辦事的依據,所以這個“紅頭文件”的受用者不僅僅是干部,還有群眾。尤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不小心就會讓文件的內容變味或者解讀不全,因此“官話”往往在實際的落實中有一種理解上的障礙,不一樣的理解往往容易讓辦事“難”再重現。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工作根本路線。“紅頭文件”更需要親民,而要親民就要接地氣,首先就要打通“語言解讀”上的最后一公里,雞同鴨講這種不僅僅讓雙方費力,也容易滋生潛在的心里怨氣,群眾聽的懂,這個“紅頭文件”的內容才會被“消化”。
“紅頭文件”的要求“高大上”的確是聯系群眾的一大阻礙,但是要求不變,要讓群眾聽得懂、信得過、用得上顯然用配套“白話版”的文件是很好的解決方法,這說明相關部門不僅僅能夠聽到民聲,更能夠回應民意,這樣的“紅頭文件”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
“紅頭文件”配“白話版”看起來簡單,其實不然,“白話版”需要用群眾的語言說出來,就需要深入基層,身入群眾,才能深入了解群眾,這是作風上的“虛浮”到踏實上的轉變,是為民服務一陣子到一輩子的轉變,用群眾的話說群眾的事,才能更好地解決群眾的問題。(婧藍)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紅頭文件 群眾 白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