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成都博物館新館中秋節正式開館 快來看呆萌石犀
本月15日,成都博物館新館即將正式開館。作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和國內最大規模采用隔震措施的博物館,以及成都數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容器”,成都博物館新館將承擔起連接成都過去、現在與未來,并溝通成都與外部廣闊世界的重要使命。成都博物館新館館藏文物豐富多彩,包括青銅器、金銀器、畫像磚、石刻、陶瓷器、書畫和木雕等各類文物20余萬件。其中,不少珍貴文物是發掘后首次公開展出,如天府石犀、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學竹簡、人體經穴髹漆人像、蜀錦提花織機模型等。同時,商業街船棺葬及其隨葬漆器、天府漢碑、曾家包漢墓出土東漢畫像石等一批“鎮館之寶”,也都精彩亮相。該館在試開放期間,就吸引了中外游客的廣泛關注。今日,本報將推出“揭秘成博新館”系列報道,邀請文博界專家學者為觀眾解密成博鎮館之寶的前世今生,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成都文化的魅力。
呆萌可愛的天府石犀站立在“九天開出一成都”展廳
這個石犀呆萌可愛來頭不小
一走進成都博物館新館,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時尚。成都博物館新館是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位于天府廣場西側,占地約17畝,分為北樓和南樓兩部分,總建筑面積約6.5萬平方米。整個建筑為地上5層、地下4層,包含展陳區、文物庫區、公共活動區、辦公區等功能區。成都博物館新館也是國內最大規模采用隔震措施的博物館,具有隔地震與地鐵振動的“雙隔作用”。建筑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8度。除了建筑本體,文物展柜下也設有防震裝置,防止文物在地震中滑移或傾覆。所有的防震裝置,都經計算機或1∶1全比例模型振動臺試驗研究并驗證了可靠性與安全性。
“這就是天府廣場挖出來那個犀牛嘛,好壯實,長得乖得很。”在成博二樓“九天開出一成都”展廳正中,一大波觀眾圍著一個龐然大物連連贊嘆。“這尊石犀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廣場。別看它軀干豐滿壯實,四肢粗短,它可是大有來頭。”成都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自豪地向眾人介紹:“《華陽國志·蜀志》中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這尊石犀是否就是李冰所建造的五頭石犀之一還需進一步的考證,不過它肯定與李冰治水時建造的石犀是一個體系的,兼具水則(古代衡量水位的水尺)和鎮水神獸的功能。”他指著這個萌物,笑著說,這石犀雖是造型呆萌可愛,但其個頭卻不小,它長3.3米、高1.7米,重約8.5噸,“你仔細觀察,它的下頜及前肢軀干部還雕刻有卷云紋哦。”
每天都要為石犀做“面膜”
據考證,石犀牛由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晉地層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晉,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晉。出土之時,前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現場查看并感嘆:“(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
這個大石犀被掩埋在泥土中,出土后的石犀是如何被保護的呢?成博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文物保護人員分三個步驟對其進行了保護:第一步就是脫鹽,第二步對表面風化進行加固,第三步對它進行局部修復。2012年春節,經過修復的石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行的金沙太陽節上與市民見面。經過短暫的展出,石犀又被搬進金沙遺址博物館內“閉關”,接受專家的進一步保護與修復。
負責石犀文保工作的成都博物館文保部工作人員楊盛向記者介紹,石犀出土后的保護效果非常理想。除石犀左側屁股及左側腹部處因當年施工打樁輕微受損外,石獸十分完整。在文保室內,石犀接受了文保專家的“私人定制”服務。有意思的是,為達到脫鹽目的,專家們利用超純水機每日為石犀做“面膜”,讓其身體里面的鹽分全部被置換出來,表面已經恢復到最初的紅砂巖本色。
10噸大家伙進場考驗博物館智慧
重達8.5噸的“國之重器”天府石犀是如何安全地運輸至“九天開出一成都”展廳的呢?這個龐然大物考驗著布展團隊的膽識與智慧。楊盛向記者透露,為確保石犀運輸進場萬無一失,布展團隊邀請了國內多名資深文保專家進行反復論證,并根據成都博物館設計單位中航院的科學驗算,才最終敲定了石犀的進場方案。
成都博物館新館外觀
布展團隊先用起重量50噸的吊車,將石犀整體吊起并放置于運輸車輛上,由原保管地金沙遺址博物館運至成都博物館新館的文物通道。到達后,布展團隊則用起重量15噸的叉車配合著卷揚機“前拉后托”地將石犀一點點地運至展廳一樓。爾后,布展團隊甚至在新館一樓入口大廳專門加裝起升降平臺,用了兩個多小時才將石犀緩慢升至新館二樓展廳。最終,布展團隊在卷揚機與地坦克的幫助下,將石犀以每小時5至6米的速度緩慢拖行至展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石犀與鋼制底座的重量,合計超過了10噸。為確保文物和建筑樓板的安全穩定,博物館的建設團隊還專門在石犀展位的正下方設計加裝了兩根鋼制承重梁。布展團隊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腦力與心力后,天府石犀才最終安然地站立在“九天開出一成都”展廳中與觀眾見面。(王嘉 劉陽)
編輯:陳佳
關鍵詞:成都博物館新館 中秋節正式開館 快來看呆萌石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