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文明參觀破解博物館“拍照糾結”
不損害文物、不妨礙他人,遵章守紀、文明拍照,若能如此,保護文物與允許拍照的關系,也就不會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了。
博物館能否拍照,一直以來都是見仁見智的話題。日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故宮鼓勵在不傷害文物的前提下拍照,讓觀眾盡量多地帶走文物信息。而在海峽對岸的臺北故宮,9月起亦試行解除禁令開放攝影。雖說只是“試辦”3個月,卻也引起臺灣地區大討論,褒貶不一、毀譽參半。
文物是歷史的絕唱,穿越千年時光,記錄歲月嬗變。文物重地能否拍照?這個問題,叫人百般糾結。支持者提出,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文物不該孤芳自賞,以隨手拍的姿態多親近“朋友圈”,也是扎扎實實的文化傳播行為。反對者認為,比如畫在紙、絹上的中國古畫,與西方油畫不同,閃光燈對這些文物的傷害是不可逆的。此外,除了此起彼伏的“咔嚓聲”影響其他游客參觀,一旦大家都以“我拍故我在”的心態對待文物,那么,安靜雅致的文物觀賞氛圍恐會被喧囂嘈雜所破壞。
這樣一想,真是左右為難。若禁了,公共服務顯得不近人情;放開了,文物保護與觀賞體驗又或會遭殃。好在兩地故宮都持有條件的開放態度,“試辦”也好、鼓勵也罷,終究沒有采用粗暴禁令的方式。
早前,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條件地允許拍照,與其說是一種開明而積極的管理態度,不如說是兌現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的職能責任。
當然,對于故宮等博物館來說,允許拍照顯然要增加管理的難度。一方面,這需要館方做好細致的分類與甄別工作,將不適合拍照的藏品區隔開來;另一方面,如何讓“不能使用閃光燈、不能使用自拍桿、不能使用三腳架”等細則落到實處,考驗管理者的智慧與執行力。
而對于游客來說,道德譴責與法律罰單,也會讓任性的拍照行為有所收斂。如果在拍照過程中不聽勸阻或肆意違法,黑名單機制會讓失信失范行為付出代價,《治安管理處罰法》《旅游法》等法規制度同樣會讓其受到應有懲罰。
不過,文物之所以珍貴,恰在于其無可復制。出事兒了,再去譴責或祭出罰單,終究無法讓文物“復活”。于此而言,要解決“拍照糾結”這樣的難題,還須向文明旅游求解。
所謂文明,通俗點說,不過就是“敬畏”,不過就是“念及”。心里有文物之美,眼里就不會只剩下取景框內的方寸之間。而在偌大的博物館,無論是駐足凝視或走馬觀花,都應當顧及身邊人的觀賞體驗。不損害文物、不妨礙他人,遵章守紀、文明拍照,若能如此,保護文物與允許拍照的關系,也就不會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了。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文明參觀 博物館 拍照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