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
“專家解讀2016 G20杭州峰會”:中國方案推動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進展
編者按: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將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杭州舉行。此次峰會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國際會議。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并設置了“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議題板塊。本網在峰會即將召開之際,推出“權威專家解讀2016年中國杭州G20峰會系列報道”,全面解讀G20進程上留下的“中國印記”。
持續低迷的全球經濟,深層原因在于全球經濟中的中長期結構性問題。深化國際經濟金融架構改革,拿出“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冶理”新方案,推動G20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機制轉型,引領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合作方向,是中國作為G20主席國期待杭州峰會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
當前世界經濟整體放緩,寬松的貨幣政策難以阻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二季度經濟增速下滑的苗頭:美國增長1.2%,歐元區增長0.3%,日本僅增長0.2%。同時,除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相對穩定外,新興市場國家增速下滑并未得到明顯遏制。
這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由于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其表象就是增長乏力。2008年金融危機暴露出傳統的以美元主導的國際經濟金融治理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加劇了全球經濟結構失衡。
在傳統的經濟金融治理體系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嚴重不足。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版圖已發生重大變化,但治理體系并未及時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lMF)的份額和投票權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嚴重脫節。由此,傳統體制反而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造成貨幣錯配,發達國家的QE負面外溢效應風險轉嫁給了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造成其經濟結構長期失衡。
世界經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失衡等風險和挑戰,倒逼G20由最初的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期的經濟治理體制轉型,建立“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
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中國接棒G20主席國后,圍繞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這一峰會主題,集眾智,聚合力,不僅確定了促進基礎設施投資短板來擴大總需求、構建全球公平有序的國際稅收新秩序等結構性改革的9大優先領域和48條原則,同時成功重啟了沉寂多年的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與各方攜手完善國際金融架構,已經形成了《邁向更穩定、更有韌性的國際金融架構的G20議程》,在圍繞擴大SDR的使用、增強全球金融安全網、推進lMF份額和治理改革、完善主權債務重組機制和改進對資本流動的監測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攬子務實、可操作的建議。
事實上,在推進結構性改革方面,中國作為主席國率先垂范。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國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不移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降成本”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已經顯現。今年上半年GDP仍達6.7%的增長,經濟社會呈現出平穩健康發展態勢,這本身就是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貢獻重要力量。
世界目光聚焦杭州。中國已為“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出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這個新方案不僅充分體現了“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增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的愿景,同時也體現了標本兼治促增長的思路,體現了在繼續用好財政、貨幣政策應對當前挑戰的同時,通過結構性改革提高全球經濟增長的中長期潛力。總而言之,中國方案為促進全球結構性改革和金融穩定乃至世界經濟朝著中長期健康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和“新動力”。
(作者系經濟學家、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專家解讀 G20杭州峰會 中國方案 結構性改革 實質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