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史耀斌:深化改革創新 大力發展PPP事業
PPP改革是一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制度創新,是一次體制機制的變革。
史耀斌
我們知道,改革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續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堅持依法治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現代治國理政綱領。我們大家都記得,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是目前改革的一個短板,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潛力最大的增長點。那么,如何化弊為利?關鍵在于改革創新。PPP作為一種創新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供給方式,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發揮財政杠桿作用,釋放社會創新活力,激勵社會資本公平競爭,增加優化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效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公共服務需求。
PPP改革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具有很強的牽引性,需要行政體制、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等改革配套推進。只有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打破壟斷,政府和市場平等合作,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才有信心長期投資公共服務行業。只有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把政府在項目合同中承擔的支出責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中長期財政規劃,才能消除社會資本投資后顧之憂;只有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公共投融資多元化,社會資本才有展示的舞臺,公共投資的有效性才能在體制上、機制上得到保障。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PPP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模式、新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通過改革創新和動力轉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發展質量。PPP改革作為一項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需求拉動為輔的制度創新,通過創新機制轉換,為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穩增長提供了一種新的動力。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PPP改革工作,把PPP改革作為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吸引鼓勵民間投資、促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自2013年底以來,財政部在推進PPP改革中重點開展了六項工作,分別是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強化機構能力建設;發揮國家示范項目引導作用;優化支持政策組合;夯實信息基礎能力建設;深化國際合作。
經過社會各界三年的共同努力,改革共識已初步形成,PPP已成為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助力器、轉換器和加速器。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擬采用PPP模式的儲備項目已經達到了9285個,總投資預計超過10.6萬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
我們在看到PPP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已進入深水區,目前仍面臨著觀念轉變不到位、政策銜接不配套、機構能力不足、信息公開透明要加強、民營資本參與率不高、部分項目實施不規范等挑戰和客觀現狀。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不忘改革創新的初心,站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定改革方向,細化改革措施,加強部門合作,久久為功,把PPP改革事業不斷推向深入。
一是建立PPP大市場。我們會積極配合國務院法制辦做好PPP立法工作,強化頂層制度規則的統領作用,相關部門妥善解決土地、稅收、融資、價格等瓶頸問題,加快出臺PPP財政管理辦法和信息披露制度,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構建一個全國統一規范、透明高效的PPP大市場。
二是搭建合作大平臺。用好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為合作各方提供大數據服務;提高項目全生命周期線上監管能力,防范政府變相舉債和過度承諾行為;強化示范項目規范性督導;加大項目信息披露力度;拓寬公眾監督渠道和手段;設立國家咨詢服務機構庫和專家庫;建立外部績效跟蹤考核體系;提高第三方服務機構的行業自律能力。
三是促進國際大合作。加快中國PPP市場建設國際化步伐,加大與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多邊機構,與英國、加拿大等國家雙邊專業機構的合作力度,加強制度建設交流,推動全球基礎設施市場開放和標準化、透明度建設,歡迎國際投資者分享中國PPP改革成果,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作者系財政部副部長,本文為其在“2016第二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的發言,有刪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史耀斌 PPP改革 改革創新 PPP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