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取消“職業打假”值得斟酌
工商總局近日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條例》第二條的內容,引起了較多關注和討論。當中提到“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這項有關“適用對象”的界定,也被認為是“職業打假人”將不再受《消法》保護。
一直以來,職業打假飽受爭議,其中的代表人物當屬王海無疑。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爭論王海時,一個同事一臉不屑地說,為了錢的打假,算什么打假?而我真想反問,難道必須是學雷鋒式的、不要回報的自我奉獻、自我犧牲式的打假才是真正的打假?
不支持知假買假者的主要理由是質疑其動機,覺得存在道德瑕疵。但我覺得動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效果。只要是假冒偽劣,無論是誰把它揭露出來,都是對社會有好處的,都應該鼓勵,因為他幫助了成千上萬的人避免了陷阱。如果只看動機,豈不是連森林里的啄木鳥也不應該保護,因為啄木鳥的動機也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但它吃掉害蟲,確實發揮了保護森林的積極意義,所以人類要保護它。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要努力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為什么呢?一直以來,很多中國企業的失信成本過低,而失信收益過大。消費者的維權成本過高,又導致維權收益過低。試看今日,即便對售假制裁的賠償水漲船高,但又有多少消費者甘愿承擔高昂繁瑣的法律成本向售假者索賠呢?既然是一件不合算的事情,也就沒有幾個人會與假冒偽劣商品較真,寧肯忍氣吞聲。而在政府監管力量依然不夠完善,而假貨市場依然猖獗的情況下,把這些愿意捕捉害蟲、專業知識和法律經驗很豐富的“啄木鳥”們趕跑,這不是一種倒退嗎?
有人曾經說過,正常的商業道德,就是使每一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維持它,而不是靠極少數人的自我奉獻、自我犧牲以及高尚的純潔的“動機”來維持。我們這么多年來為什么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商業道德和信用,關鍵就是缺少這種對公民作為經濟人追求“利益本能”的道德水準的正確認識和定位,缺少這種能鼓勵人們理直氣壯地保護、實現自己利益的機制,也就是王海這些逐利的啄木鳥們使用的這種機制。
一直以來,職業打假者或多或少背負著道德的枷鎖,不僅那些手中有裁量權的法官以居高臨下的“道德貴族”姿態來強調和譴責他們“動機”不當,不少消費者也對他們報以冷嘲熱諷,認為他們是想錢想瘋了。而當王海等職業打假者被打入道德和法律的地獄時,最開心的卻莫過于那些制假販假的不良商家企業。我敢肯定,一旦禁止職業打假的尚方寶劍出臺,彈冠相慶的必定是那些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企業。所以取消對“職業打假人”的保護不妨緩行,待政府打假的監管力量完善后再施行不遲。取消職業打假,必須立足于官方有效打假的前提上。
編輯:秦云
關鍵詞:職業打假 取消“職業打假” 商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