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民宗委開展“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調研
讓我們的草原一直美下去
“看,草原上的落日多美。它好像有種魔力,把人的目光吸引過去。”7月27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專題調研組一行來到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的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研結束時已是黃昏,看著天邊的余暉,全國政協委員尚紹華深情地說,要努力讓我們草原一直這么美下去。
如何處理保護區與開發的關系
為搶救性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特殊的自然遺跡,內蒙古自治區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182個。部分保護區成立之初,將一些工礦企業、村鎮居民點及礦產資源富集區劃入了保護區范圍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日益頻繁,對保護區的擾動增大,按規定要全部遷出。
“全部進行搬遷確實困難重重,遷出去的民眾要融入遷入地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民宗委主任朱維群認為,移民搬遷,去哪兒、如何安置都是涉及民生的大事。
“保護原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目的。一味地搬出來,并不見得是最好的保護。”全國政協委員王偉表示,對于不會影響當地生態平衡的原住民,建議維持他們原本的生活狀態,就地安置。
全國政協委員、民宗委副主任杜鷹和王偉委員的想法不謀而合。杜鷹說,人類本身其實就是環境的一部分,對原住民就地安置,符合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保護區內沒必要都成為“無人區”。
“其實,國家相關規定中,并沒有要求全部進行易地搬遷。核心區可以保持適量的人口規模和適度的農牧業活動,但人數不能再增加了。”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保護區管理處處長安麗丹接過話茬給大家解釋。
“這樣才對嘛!對有意愿搬遷的落實好生態移民政策,不愿搬離的可以按照‘允許居住、不許增加、逐步減少’的方式來處理。同時通過生活補助、就地轉為保護區管護人員等途徑,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杜鷹高興地說。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民宗委 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 調研